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进一步深入和天气的逐渐炎热。了解小暑的定义、三候、气候特点及其习俗和活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意义和影响。
定义
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阳历7月7日或8日。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天气逐渐炎热,但还未达到最热。
小暑的名称“小热”反映了这一时期天气虽然炎热,但尚未达到极热的程度。这一节气为后续的大暑奠定了基础,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形象地描绘了小暑时节的炎热天气。
含义
小暑意味着天气开始进入炎热阶段,但还未到最热。它标志着夏季的高潮即将到来,尤其是三伏天的开始,这段时间气温最高且潮湿、闷热。
温风至
小暑日后,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蟋蟀居宇
五日后,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鹰始鸷
再过五日,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高温潮湿
小暑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盛夏,气温高、湿度大,人体易感闷热不适。
雷暴频繁
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随着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
多雨季节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北方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食新
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
吃饺子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饺子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晒书画衣物
小暑适逢六月初六日“天贶节”,民间有晒书画、衣物的习俗,传说此日出晒后,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作为夏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炎热,但还未到最热。它不仅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也是人们防暑降温、庆祝丰收的重要时刻。了解小暑的三候、气候特点及其习俗和活动,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意义和影响。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1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的7月6日至8日之间。它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气温开始显著升高,但还未达到一年中最热的程度。
小暑三候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具体指小暑节气的三个阶段,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和生物的适应。以下是小暑三候的详细解释:
1. 一候温风至:小暑时节,大地上不再有凉风,所有的风都带着热浪,标志着天气开始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的阶段。
2. 二候蟋蟀居壁:由于天气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避暑,这一现象表明环境温度已经高到迫使昆虫寻找更凉爽的栖息地。
3. 三候鹰始挚: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反映了高温条件下鸟类行为的变化。
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农作物生长旺盛,人们开始忙于夏季的农事活动。以下是关于小暑时节农事活动的相关信息:
小暑时节的农事活动
田间管理:小暑时节,早稻处于灌浆后期,需要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利于成熟和收获。中稻已拔节,进入孕穗期,应根据长势追施穗肥,促进穗大粒多。单季晚稻正在分蘖,应及早施好分蘖肥。
病虫害防治:盛夏高温是蚜虫、红蜘蛛等多种害虫盛发的季节,适时防治病虫是田间管理上的重要环节。
灌溉与排灌:小暑时节气温升高,作物需求的水分也增加,因此农民需要加强灌溉,确保土壤湿润。有些地区还要进行田间排灌,排除积水或调节灌溉水源,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
小暑时节的农事谚语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句谚语说明了小暑时节虽然开始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最热的时期是在大暑和三伏天期间。
“小暑热,果定结;小暑不热,五谷不结”:这句谚语强调了小暑时节天气热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如果小暑时节天气不够热,那么农作物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导致收成不佳。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这句谚语是指在梅雨季节过后,如果小暑时节打雷,梅雨又会回来,出现所谓的“倒黄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