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是第几个节气?小暑三更便是伏对吗?

小编

小暑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和气温的逐渐升高。了解小暑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及其与伏天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暑的节气位置

第十一个节气: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的7月7日或8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夏季的第五个节气: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

小暑的气候特点

高温天气:小暑时节,气温逐渐升高,南方地区平均气温一般为33度左右,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日平均气温高于30度。

多雷雨天气: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有强降水和大风。

小暑是第几个节气?小暑三更便是伏对吗?

湿度较高:小暑时节,相对湿度较高,通常在70%以上,人体容易感到闷热和黏腻。

伏天的定义和计算

夏至三庚入伏:伏天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

三伏天的长度:伏天通常持续30天,但在有些年份,中伏可能为20天,因此总长度为40天。

小暑与伏天的时间节点

小暑不是入伏:小暑标志着进入伏天的开始,但并不是入伏的日期。入伏的具体日期由夏至后的庚日决定。

伏天的气候特点: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

小暑习俗

食新:小暑时节,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

吃饺子:北方地区有头伏吃饺子的传统,伏日人们食欲不振,饺子是开胃解馋的食物。

晒伏:小暑前夕,家家户户会将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的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和气温的逐渐升高。它与伏天有密切关系,伏天是从夏至日开始,数到第三个庚日进入初伏,第四个庚日进入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进入末伏。小暑标志着进入伏天的开始,但并不是入伏的日期。小暑时节,天气炎热、多雷雨,湿度较高,农作物生长旺盛。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

小暑的“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未达到一年中最热的程度。根据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解释,“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即指初入夏季的炎热天气,尚未达到盛夏的极热状态。

小暑期间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高温天气:小暑标志着气温进一步升高,南方地区平均气温约为26℃,华南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气温可超过30℃。

2. 雷暴频繁: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常伴有大风、暴雨,有时还有冰雹。

3. 出梅和入伏: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结束,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同时南方地区进入伏旱期。

4. 多雨季节:小暑开始,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地区进入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华南、西南、青藏高原处于西南季风雨季中。

5. 伏旱:华南东部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

6. 雷雨天气:长江中下游地区常出现锋面雷雨,有时是“倒黄梅”的天气信息,预兆雨带还会维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