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保健养生,按摩8个穴位可祛湿

小编

小满节气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大。在这个时节,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以下是关于小满节气的养生要点和祛湿穴位按摩方法。

气温升高,湿度增大

小满时节,全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夏季,气温明显升高,湿度增大。北方地区气温上升较快,南方地区降水量增多,容易出现暴雨或特大暴雨。

这种气候特点使得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小满时节养生应注重祛湿和调养心脾。

雨水增多

小满时节,南方地区雨水频繁,北方地区降水较少。谚语“小满小满,江河满”反映了南方降水充沛的景象。雨水增多不仅影响农业生产,也对人体健康提出挑战。湿气重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风湿、脚气等。小满时节应特别注意防湿。

养心

小满时节,心火旺盛,容易导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等症状。养心是此时养生的重点,可以通过按摩神门、内关等穴位来宁心安神。养心不仅能保持心理平衡,还能促进身体健康。通过按摩穴位,可以有效缓解心火旺盛带来的不适。

健脾祛湿

小满时节,湿气重,容易困脾,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健脾祛湿是此时养生的关键,可以通过饮食和按摩穴位来实现。健脾祛湿不仅能改善消化功能,还能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饮食上可多吃利水渗湿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等。

丰隆穴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具有祛湿涤痰的作用,配合足三里长期坚持按摩能清除浊湿。丰隆穴是祛湿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可以有效地排除体内湿气,改善脾胃功能。

阴陵泉穴

阴陵泉位于小腿内侧,具有健脾益气、化湿通利的作用,能健脾化湿、通利三焦。阴陵泉穴是化湿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改善脾胃功能。

足三里穴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具有健脾和胃、调节消化功能的作用,按摩此穴可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足三里穴是健脾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排除体内湿气。

承山穴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侧,具有振奋膀胱经阳气、排出人体湿气的作用。承山穴是祛湿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气,改善小腿痉挛等症状。

小满时节,气候炎热且湿度大,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通过养心、健脾祛湿以及按摩丰隆、阴陵泉、足三里、承山等穴位,可以有效养生和祛湿,保持身体健康。注意饮食调理和适当运动,也是小满时节养生的重要方面。

小满节气,气温升高,雨水增多,空气湿度较大,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重。通过饮食调理祛湿,可以参考以下方法:

推荐食物和药膳

荷叶粥:鲜荷叶洗净切丝,与大米煮成粥,加冰糖调味。具有清暑化湿、健脾和胃的功效。

陈皮薏苡仁汤:陈皮和薏苡仁煮汤,健脾利湿、利尿消肿。

具体建议

吃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清热消暑、祛心火、开胃醒脾。

喝汤:如冬瓜汤、绿豆汤,清热解暑、利水消肿。

吃健脾祛湿食物:如白扁豆、赤小豆、山药,健脾化湿、调养脾胃。

以下是小满节气的一些传统习俗和养生方法:

传统习俗

祭车神:小满节气的传统习俗之一是祭车神,人们在水车上放置鱼肉、香烛等物品进行祭拜,并将白水泼入田中,寓意水源涌旺。

祭蚕神:相传小满是蚕神的诞辰,江浙一带在小满节气期间有祈蚕节,人们通过祭祀蚕神,祈求养蚕有个好收成。

吃苦菜:小满时节,人们喜欢吃苦菜,以清热解毒,消除疲劳。

抢水:在浙江海宁一带,小满节气时有“抢水”习俗,人们通过踏动水车引水入田,以确保农作物得到充足的灌溉。

小满保健养生,按摩8个穴位可祛湿

养生方法

饮食调养:小满节气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油腻和辛辣,多吃具有清热解暑、健脾开胃的食物,如绿豆、冬瓜、苦瓜等。

起居调养: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注意室内通风,防止潮湿和闷热。

运动调养: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情志调养: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参与户外活动,如下棋、书法、钓鱼等,怡养性情。

以下是一些按摩后有助于调理脾胃功能的穴位:

足三里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按摩此穴可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疏风化湿、扶正祛邪。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脐上4寸,前正中线上。按摩此穴可和胃健脾、通降腑气,治疗胃痛、腹胀、呕吐、呃逆等。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气,促进脾运化水湿的功能,能健脾化湿、通利三焦、消胀利水。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按摩此穴可健脾化湿、补益肝肾,调节脾胃功能。

丰隆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距胫骨前缘两横指。按摩此穴可祛湿涤痰,配合足三里长期坚持按摩能清除浊湿。

承山穴:位于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按摩此穴可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按摩此穴可健脾益气,改善脾虚引起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公孙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按摩此穴可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运行。

脾俞穴:位于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此穴可健脾和胃、益气养血,增强消化及吸收能力。

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按摩此穴可和胃降逆,调和胃气,治疗腹胀、呕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