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姓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姓氏,其来源多样,主要源于官职称谓、避讳改姓等。以下将详细介绍帅姓的起源和来历。
源于官职称谓
西周时期师帅:西周时期,军的最高军事长官称“师帅”,后细分有中军帅、上军帅、下军帅、左军帅、右军帅、后军帅等。这些官职称谓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世代相传至今。
春秋时期师呙: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师呙为了避晋景公的名字讳,将姓氏“师”减去一横,改为“帅”,开创了帅氏家族。
南北朝时期帅都督:南北朝时期,西魏政权设置的军制官位,统领乡兵的长官,后逐渐成为散官阶名。帅都督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督氏,后简改为单姓帅氏。
南宋时期帅司:宋朝时期设置的一种官职,即安抚司的最高行政长官,长官称安抚使,简称“帅司”。帅司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帅氏。
源于避讳改姓
晋朝师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的著名将领师纂的后代叫师昺,在晋朝时期官为大司徒、黄门侍郎、右将军、散骑常侍、兵曹尚书。为了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师昺将姓氏“师”省去一横,改为“帅”。
早期繁衍地
山西岢岚:帅姓最初起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这里也是帅姓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河南洛阳、陕西长安:西晋时期,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河南洛阳、陕西长安一带也是帅姓的早期繁衍发展之地。
现代分布
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山西等地:南北朝至唐宋期间,帅姓逐渐向周边地区及江南一带扩展,形成了多个郡姓望族,如南阳郡、范阳郡、平原郡等。
台湾、广东、贵州、云南等地:如今,帅姓在台湾省名列第三百九十二位,在广东省的佛山市南海区、贵州省的安顺市、云南省的曲靖市等地也有分布。
著名人物
帅宝:北宋时期的盐官丞,以清廉著称,擢昌化令,劝农课士,卒于官。
帅我:清朝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康熙五十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墨澜亭集》。
帅承瀛:清朝湖北黄梅人,嘉庆元年进士,任编修,历迁吏、礼、工等部侍郎,典试于广东、江南,督学于广西、山东,道光元年授浙江巡抚。
帅姓主要源于官职称谓和避讳改姓,起源于西周、春秋、南北朝和南宋时期。其早期繁衍地在山西岢岚和河南洛阳、陕西长安一带,现代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安徽、山西等地,并在台湾、广东、贵州、云南等地有分布。帅姓的历史上有许多著名人物,如北宋的帅宝、清朝的帅我、帅承瀛等。
根据要求,以下是帅姓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
1. 帅昺:三国时期晋国的官员,为了避讳晋景帝司马师的名字,将姓氏从“师”改为“帅”,成为帅姓的始祖。
2. 帅宝:北宋时期的官员,字仲珍,濠州(今安徽凤阳)人,以清廉著称,曾任盐官丞和昌化令。
3. 帅我:清代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工书画,尤明医理,著有《墨澜亭集》。
4. 帅仍祖:清代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著有《嗜退山房诗稿》。
5. 帅念祖:清代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工指画花卉,兼写山水,著有《树人堂诗》。
6. 帅承瀛:清代官员,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曾任浙江巡抚,著有《帅公祠记》。
7. 帅方蔚:清代学者,字叔起,号石村,南昌奉新人,著有《咫闻轩诗稿》等。
帅姓虽然不常见,但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一些杰出人物。以下是部分帅姓的名人介绍:
帅我:清朝学者,字备皆,号简斋,江西奉新人。他自幼聪慧,精通诗文和医理,曾在康熙五十年中举,担任内阁中书。著有《墨澜亭集》等作品,深受后人赞誉。
帅承瀛:清朝官员,字士登,号仙舟,湖北黄梅人。他于嘉庆元年中进士,历任多个重要职务,包括编修、吏部侍郎等。道光元年,他被任命为浙江巡抚,致力于改善盐政和赈灾工作,深受百姓爱戴。
帅方蔚:清朝学者,字叔起,号石村,南昌奉新人。他自幼聪明好学,道光六年中进士,曾任山东乡试副主考。后因病辞官,致力于讲授经学,著有《咫闻轩诗稿》等作品。
帅念祖:清朝画家,字宗德,号兰皋,江西奉新人。他自幼聪慧,擅长诗文和绘画,尤以指画花卉和山水闻名。著有《树人堂诗》七卷。
帅仍祖:清朝文学家,字宗道,号介亭山人,江西奉新人。他自幼聪慧,十岁能诗,精于岐黄术。因性格孤傲,放弃科举,专心读书,著有《嗜退山房诗稿》等作品。
帅家相:清朝诗人,字伯子,号卓山,江西奉新人。他于乾隆二年中进士,历任多个职务,工于诗文,著有《三十六乘书楼诗集》十六卷。
帅姓的起源地是山西洛阳、长安一带。据历史记载,帅姓源于师姓,始祖为师昺,为避晋景帝司马师的名讳而改姓帅。西晋时期,晋国定都洛阳,后迁长安,因此洛阳、长安一带成为帅姓的发源地和早期繁衍发展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