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姓的来源_田姓起源_田姓的来历

小编

田姓是中国的一个大姓,其来源多样且历史悠久。以下将详细介绍田姓的主要来源、历史发展及分布情况。

妫姓来源

田姓出自妫姓,为妫满之后。据《史记·田完世家》记载,陈厉公之子陈完因陈国内乱逃到齐国,齐桓公封他为田地,其后子孙以地为氏,称田姓。

妫姓来源的田姓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陈完的故事反映了古代贵族在战乱中的逃亡和重新安身立命的过程。

官位来源

田姓还源于西周时期的官吏田仆和田正。田仆负责管理君王所行的道路,田正则专职管理农耕田地。这些官位名称的简化为田姓,显示了古代官职对姓氏的影响,反映了社会结构和分工的复杂性。

地名来源

田姓也源于地名,如春秋时期的鲁国之邑许田、虢国之邑桑田、晋国都城新田等。地名作为姓氏的来源,表明古代地名在姓氏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反映了地域文化的深远影响。

其他民族来源

田姓的来源_田姓起源_田姓的来历

田姓还出自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女真、白族、土家族、苗族等。这些少数民族中的田姓显示了多民族融合的历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先秦至汉代

田姓最初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陈国,陈完逃到齐国后改称田氏。传到田和时,夺取姜姓齐康公之国,列为诸侯,称齐太公。这一时期的田姓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并逐渐在齐国境内扩散。

秦末至南北朝

秦末群雄揭竿而起,田姓族人有八人称王,但最终失败。汉初,田氏贵族被强迁至关中阳陵,后迁徙至北平(今河北、天津一带)。

这一时期的迁徙反映了战乱和社会动荡对田姓族人的影响,显示了他们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生活和生存策略。

隋唐至明清

隋唐时期,田姓已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宋时,田氏南迁繁衍于今福建、广东等地。明清之际,田姓播及大江南北广大区域。

这一时期的迁徙和扩散显示了田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地理分布变化,反映了社会变迁对人口流动的影响。

当代分布

当代田姓人口约五百二十多万,主要分布在黔渝、湖南西部、广西北部、云川东部、鲁豫鄂大部、皖苏北端、晋冀京津、陕宁、甘肃大部、内蒙古中部、辽宁西部、黑吉大部、新疆西北和伊犁等地区。

田姓的广泛分布显示了其在中国的历史影响力和人口扩散能力,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迁徙特点

田姓的迁徙特点包括先秦时期的山东扩散、秦末的战乱迁徙、汉初的强制性迁徙、隋唐至明清的广泛扩散等。这些迁徙特点反映了田姓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显示了其作为多民族姓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田姓是一个多来源、历史悠久的姓氏,其起源包括妫姓、官位、地名和其他少数民族。田姓的历史发展和迁徙特点显示了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变迁中的适应能力和生存策略,反映了其作为多民族姓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田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以下是其中一些历史名人的介绍: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名将,以火牛阵击破燕军,收复七十余城,因功被任为相国。

田因齐:战国时期齐国第四代国君,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田文(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广交天下贤士,门下有食客数千。

田忌:战国时期齐国名将,赏识孙膑的才能,收为门客,并推荐给齐威王。

田丰:东汉末年袁绍部下谋臣,官至冀州别驾,以刚直著称。

田承嗣:唐朝中期军阀,安史之乱后占据魏博,成为藩镇割据的代表人物。

田汝成:明朝文学家,著有《田叔禾集》等作品。

田文镜:清朝大臣,曾任河南巡抚、总督,推行雍正帝的改革方针。

田姓的郡望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北平郡:治所在今河北满城北。

2. 雁门郡:战国时赵武灵王置,治所在善无(今山西省左玉县南)。

3. 京兆郡:治所在今陕西西安。

4. 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

5. 平凉郡:治所在今甘肃平凉。

6. 太原郡:治所在今山西太原。

7. 天水郡:治所在今甘肃天水。

田姓的堂号主要有以下几个:

1. 紫荆堂:田姓人常以“紫荆之后人”骄傲和引以为豪。田氏的宗祠、院落、门头也常冠以“紫荆”之名,如“紫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等。如果您看到一家门头上挂着“紫荆传芳”、“紫荆之后”、“紫荆世第”“紫荆家风”这样的匾额,那么就知道这一家一定是田姓。田氏的后人常以“紫荆之事”教育后世子孙要团结和睦相处、或用来比喻兄弟骨肉相连之情。

2. 贫骄堂:战国时田子方做魏文侯的老师,一次子方在路上遇到太子,太子急忙下车拜见子方,子方不还礼。太子问道:“是富贵的人可以骄傲呢?还是贫贱的人可以骄傲呢?”子方答道:“只有贫贱的人才能骄傲!诸侯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国;大夫骄傲就要失去他的家;贫贱的人如果自己的行为不合当官的心,说话当官的也不听,就到别的国家去,像丢掉破鞋子一样。”

3. 雁门堂: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此支田氏,其开基始祖为唐太尉田承嗣。

4. 北平堂:战国时期燕国始置。秦国灭燕国后沿用,辖地在河北东北部和辽宁西部,治所在蓟县,如今北京当时属广阳郡,与右北平之间隔着渔阳郡。西汉时期北平属广阳国,东汉复为广阳郡,均与右北平隔着渔阳郡。

5. 京兆堂:亦称京兆郡、京兆尹,实际上“京兆”不是一个郡,而是中央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区称谓,“尹”为其太守。西汉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

6. 河南堂: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

7. 平凉堂: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灭义渠戎,置陇西、北地、上郡,平凉入秦国的版图,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境),平凉全境改属安定郡;东汉并泾阳入朝那,平凉属凉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乌氏二县。

8. 太原堂: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

9. 天水堂:治所在平襄(在甘肃通渭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