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绿如玉清香扑鼻,江南传统清明饼的做法

小编

江南传统清明饼以其独特的油绿如玉的外观和清香扑鼻的口感受到人们的喜爱。下面将详细介绍清明饼的制作方法、文化背景及营养价值。

主要原料

糯米粉和粳米粉:清明饼的主要外皮原料,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通常为3:2或4:1,具体比例根据个人喜好调整。

棉菜(鼠曲草):一种常见的野菜,学名为“鼠曲草”,具有镇咳、祛痰的功效。棉菜洗净后焯水,捣烂后与糯米粉混合,形成绿色面团。

配料

咸馅料:常见的咸馅料包括五花肉、豆腐干、咸菜、萝卜干、猪肉、虾皮等,炒熟后作为馅料。

甜馅料:常见的甜馅料包括红糖、芝麻、核桃碎等,也可以加入温州姜茶增加风味。

油绿如玉清香扑鼻,江南传统清明饼的做法

制作面团

采摘和清洗:采摘新鲜的棉菜,清洗干净后焯水,然后捣烂成泥状。

和面:将捣烂的棉菜泥与糯米粉和粳米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揉成面团。和面时要逐渐加水,避免面团过稀。

制作馅料

炒制馅料:将咸或甜的馅料分别炒熟,咸馅料包括猪肉、豆腐干、萝卜干等,甜馅料则可以直接使用红糖、芝麻等。

包馅:将面团分成小剂子,包入适量的馅料,搓成圆饼状。

蒸制和煎制

蒸制:将包好的清明饼放在蒸屉上,垫上柚子叶或其他植物叶子,蒸制约15-20分钟,直到面团熟透。

煎制:蒸熟的清明饼也可以放在平底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增加酥脆口感。

文化背景

历史传说:清明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最初是作为寒食节的食品。据说太平天国时期,陈太平被清兵追捕时,农民用艾草汁和糯米粉制作了青团,帮助他逃脱。

祭祀用途:清明饼在清明节期间被广泛用作祭祀祖先的食品,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勃发。

营养价值

丰富的营养:清明饼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及淀粉等营养成分,具有健脾暖胃、补脾祛湿等作用。

药用价值:棉菜(鼠曲草)具有镇咳、祛痰的功效,艾草也有驱虫、避邪的作用。

江南传统清明饼的制作方法多样,但核心原料和步骤大致相同。无论是蒸制还是煎制,清明饼都能展现出其独特的油绿如玉和清香扑鼻的特点。它不仅是一种美味的食品,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营养价值。

江南传统清明饼,以其油绿如玉的外观和清香扑鼻的香气而闻名,其独特的食材搭配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风味。以下是对其独特食材搭配的详细介绍:

清明饼的主要食材

糯米粉:作为清明饼的基础原料,糯米粉提供了饼的独特口感。

绵菜(鼠曲草):用于制作清明饼的绿色外皮,赋予其特有的清香和色泽。

馅料:清明饼的馅料多样,包括笋丝、猪肉、甜糖等,丰富了饼的口感和味道。

清明饼的特色食材

艾草:在一些地区,人们使用艾草来制作清明饼,为饼增添独特的香气和绿色。

棉菜:与糯米粉混合,制成清香软糯的外皮,是清明饼的重要食材之一。

香菇、豆腐干、胡萝卜:这些食材常用于制作咸味馅料,为清明饼增添丰富的口感。

甜糖:用于制作甜味清明饼,提供甜而不腻的口感。

江南传统清明饼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关键步骤:

1. 准备绿色食材:通常使用棉菜或艾草等绿色植物,将其清洗干净后焯水,然后搅碎以提取绿色汁液。

2. 制作面团:将糯米粉与温水混合,加入搅碎的绿色植物,揉成均匀的青色面团,并盖上保鲜膜醒发一段时间。

3. 准备馅料:根据口味选择咸馅或甜馅,常见的咸馅有猪肉、笋丝等,甜馅则可能包含红糖、芝麻等。

4. 包制清明饼:将醒发好的面团分成小剂子,包入准备好的馅料,揉圆或压扁成饼状。

5. 蒸制或煎制:将包好的清明饼放入蒸箱蒸熟,或放入平底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清明饼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对现代人制作和品尝清明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与创新:清明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最初作为寒食节的食俗,后来逐渐演变为清明节的特色食品。现代人在制作清明饼时,既保留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例如,传统的清明饼多使用糯米粉和艾草汁,现代人则可能会加入其他绿色蔬菜或水果汁,以增加口感和营养价值。

2. 文化教育:清明饼不仅是一种食品,更是清明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通过制作和品尝清明饼,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传统节日文化。例如,许多学校和社区会组织制作清明饼的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 家庭与社会互动:清明饼的制作和分享往往与家庭和社会互动密切相关。现代人通过共同制作清明饼,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也促进了社区内的交流与合作。例如,许多家庭会在清明节前一起磨糯米粉、准备馅料,然后共同制作清明饼。

4. 健康与养生: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清明饼中的艾草等植物具有药用价值,能够驱寒祛湿、理气活血。现代人在制作清明饼时,往往会选择更加健康的食材和制作方法,以满足对健康饮食的需求。

5. 经济与旅游:清明饼作为一种特色小吃,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一些地方通过推广清明饼的制作和销售,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