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了解它前一个节气以及三候的具体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白露
秋分前一个节气是白露,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7日至9日交节。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此时天气逐渐转凉,夜晚水汽凝结,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白露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的出现使得空气变得更加湿润和凉爽,为秋季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雷始收声
秋分三候中的第一候是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雷始收声不仅表示暑气的终结,也预示着秋寒的开始,自然界逐渐进入阴冷的季节。
蛰虫坯户
第二候是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蛰虫坯户反映了动物对寒冷天气的适应行为,准备进入冬眠状态,这也是秋季的一个重要特征。
水始涸
第三候是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降雨量减少,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开始干涸。水始涸表明秋季的干燥气候特征更加明显,水分蒸发加快,导致水体减少,这也是秋分时节的一个显著特点。
秋分前的节气是白露,标志着秋季由闷热转向凉爽。秋分的三候分别是雷始收声、蛰虫坯户和水始涸,这些物候现象反映了自然界在秋季的气候变化和生物活动的调整。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秋分不仅标志着秋季的中期,还平分了秋季,意味着秋季已经过半。
秋分时节的气候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昼夜平分:秋分当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12小时。
2. 气温逐渐下降: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气温逐渐降低,进入深秋季节。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直至冬至日达到最冷。
3. 昼夜温差加大:秋分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通常高于10℃以上。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昼长夜短,气温逐渐升高。
4. 气候干燥:秋季降雨量减少,空气中的湿度下降,气候变得干燥。人们容易感到口干舌燥,皮肤干燥,需要注意补充水分和保湿。
5. 雷声收声:秋分时节,雷声开始消失。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不再打雷。
6. 蛰虫坯户:由于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准备冬眠。
7. 水始涸:降雨量减少,天气干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开始干涸。
秋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传统习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秋分传统习俗:
秋祭月
起源: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古代帝王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
现状:现在的中秋节即由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但由于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因此祭月节被调至中秋。
竖蛋
习俗介绍:“秋分到,蛋儿俏”,秋分这一天,世界各地的人们会尝试竖起鸡蛋,这一游戏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
科学解释:地球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在春秋分时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鸡蛋竖立。
吃秋菜
地域习俗:在岭南地区,尤其是客家人中,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与鱼片一起煮成“秋汤”。
寓意:秋汤有“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的寓意。
送秋牛
习俗介绍:秋分时节,民间会挨家挨户送“秋牛图”,这是一种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的红纸或黄纸。
目的:送图者多为民间善言唱者,他们会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俗称“说秋”。
粘雀子嘴
习俗介绍:秋分这一天,农民会煮汤圆吃,除了自己食用,还会煮一些不用包心的汤圆,放在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
寓意:这一习俗旨在防止雀鸟破坏庄稼。
放风筝
时节:秋分期间,尤其是秋分当天,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机,大人们也会参与。
种类:风筝的类别多样,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