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的“放鸟飞”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以下是关于这个节日的详细信息,包括其起源、具体活动和相关习俗。
节日起源
传说故事:相传在毛南山乡,有一位老法师和他的女儿“小鸟姑娘”擅长编织竹鸟。老法师为了考验未来女婿的本领,让他撒种,却因错撒了糯稻种而陷入困境。小鸟姑娘让未婚夫带回她编的百鸟,这些鸟飞出去捡回了所有的糯种,最终老法师同意他们成婚,并在正月十五将女儿送去男方家中。
文化象征:这个节日不仅是一个传统习俗,还象征着毛南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通过放飞“鸟”,毛南人希望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节日日期
时间:毛南族的“放鸟飞”节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这一天正值元宵节。
持续时间:节日一般持续十五天左右,从除夕夜开始,一直到元宵节结束。
编制“百鸟”
材料:毛南族人会在春节前夕采集菖蒲叶,精心编织各种飞禽,如鹧鸪、山鸡、燕子、鸬鹚、画眉等。
工艺:这些“百鸟”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内部会装入香糯、饭豆和芝麻馅,经过蒸煮后变得软糯可口。
悬挂“百鸟”
仪式:除夕清早,各家主妇将编好的“百鸟”用细绳拴在一根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称为“槽鸟”。
供品:在香火堂前还会摆上红米饭及果品,祈求百鸟不吃庄稼,保证丰收。
“放鸟飞”
活动:到了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再次蒸煮后,以“百鸟”当饭,称为“放鸟飞”。
象征意义:这一活动象征着毛南人对丰收的祈愿和对自然的敬畏,同时也带有浓厚的节日氛围。
其他习俗
回娘家:出嫁并生育了的媳妇会在这一天回娘家领取“鸟”,希望孩子将来像小鸟般活泼可爱。
孩子们的活动:家里的小孩每人会分到一个“鸟”来解馋,孩子们在村巷间嬉戏,评比谁的鸟儿更美。
毛南族的“放鸟飞”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编制、悬挂和放飞“百鸟”,毛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丰收的祈愿。这个节日不仅丰富了毛南族的文化生活,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毛南族放鸟飞是广西毛南族地区的节日习俗。
毛南族放鸟飞的传统习俗和仪式包括:
采集菖蒲叶: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会提前采集好菖蒲叶,用于编织“百鸟”。
编织百鸟:用菖蒲叶精心编织成各种鸟类,如鹧鸪、山鸡、燕子、鸬鹚、画眉等,这些鸟栩栩如生,是精美的手工艺品。
装香糯:将泡好的香糯、饭豆及芝麻馅等装入“百鸟”的空腹中,然后上锅蒸或煮熟。
挂百鸟:煮熟后,用细绳将“百鸟”拴在长甘蔗上,架挂在堂屋香火前,祈愿百鸟啄食害虫,保护农作物丰收。
分食百鸟:正月十五,取下“百鸟”,再次蒸煮后,当晚以“百鸟”当饭,谓之“放鸟飞”,以此祈愿幸福和欢乐。
毛南族放鸟飞节期间有以下禁忌:
1. 正月初一禁忌:正月初一不能骂人或说粗话;家有病人时用两根棍子叉在门口,外人不得进入;不能用脚踏灶,烧柴时必须把粗的那头先送进灶内。
2. 放鸟飞节禁忌:在放鸟飞节期间,毛南族人会重温放鸟飞的传说,以祈愿百鸟不吃庄稼,保证福来粮丰,瓜果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