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中生智”是一个常用的汉语成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突然想出巧妙的办法。它的出处和具体的故事背景也丰富多彩。以下将详细介绍“急中生智”的意思、典故、成语故事及其用法和辨析。
解释
“急中生智”指在紧急情况下猛然想出办法。其中,“急”指紧急、危急的情况,“中”表示在某种状态或过程中,“生”有产生、出现的意思,“智”则是指智慧、聪明的想法或办法。
这个成语强调了在危机时刻的应变能力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反应和创造性思维。
出处
成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今足下果用所长,过蒙见窘,然敌则气作,急则智生。”。虽然这句话并没有直接描述一个具体的故事,但它表达了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想出办法的意思,为后来的成语故事提供了理论基础。
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小时候,和一群小伙伴在庭院中玩耍。有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了装满水的大水缸里,其他孩子都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司马光急中生智,从地上抱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个故事是“急中生智”的典型例子,展示了在面对生命危险时,如何迅速冷静地想出解决办法。
樵夫打虎
《三侠五义》中记载,有个樵夫在伐木时看到一只老虎叼着一个小孩,樵夫急中生智,用板斧照定虎背抛击下去,正打在虎背之上,老虎被打死,小孩得救。这个故事进一步说明了在紧急情况下,利用现有资源和机智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驴智斗狼
驴在草原上吃草,一只狼悄悄逼近。驴静下心来,计上心来,一瘸一拐地向狼走去,狼假装问候驴的腿是怎么瘸的,驴趁机让狼帮它拔刺,最后驴用尽全力踹掉狼的半口牙齿,逃之夭夭。
这个故事通过动物的互动,展示了在绝境中如何利用智慧和策略来化解危机。
用法
“急中生智”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用于描述某人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想出应对办法的行为或状态。这个成语在句子中起到了强调紧急情况下智慧和应变能力的作用。
辨析
与“操之过急”相比,“急中生智”偏重在“成”,指成功;“操之过急”偏重在“急”,指急躁。两者都含有“做事情急着要成功”的意思,但侧重点不同。
“急中生智”是一个形容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想出巧妙办法的成语,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序》。它通过多个典故和故事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智慧和应变能力。在语法用法上,它通常用作谓语、定语或状语,强调在紧急时刻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与“操之过急”相比,“急中生智”更偏重于成功。
“急中生智”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想出应对的办法。要确定“急中生智”的五行属性,我们需要分析成语中每个字的五行属性。
1. 急:五行属木。
2. 中:五行属火。
3. 生:五行属金。
4. 智:五行属火。
成语“急中生智”中,木、火、金三者并存,但火出现了两次。根据五行学说,火与智慧、光明、热情等概念相关联。“急中生智”主要体现的是火的属性。
与“急中生智”相关的成语有:
1. 情急智生:情况紧急时,突然想出应变的好办法。
2. 人急智生:人在急迫的情况下,突然想出应对的办法。
3. 急不暇择: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4. 急流勇进:在急流中勇敢前进,形容果断、勇猛,一往无前。
5. 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形容非常焦急的神情。
6.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十分焦急。
7. 十万火急:形容情况万分紧急,刻不容缓。
8. 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已到眼前,急迫得就像逼近了眉毛和睫毛一样。
9. 坐立不安:坐着站着都不安稳,形容心情烦躁不安的样子。
10. 如坐针毡:形容心神不宁,忐忑不安。
急中生智的故事在现代有许多应用,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紧急救援:
火灾现场:在一场仓库火灾中,市民急中生智,用大锤子砸断塑料雨篷,阻断火势蔓延,成功保护了南楼的安全。
溺水救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名供电公司员工利用钓鱼竿成功救起一名溺水女孩,展现了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反应和冷静思考的重要性。
2. 日常生活:
考试应对:学生在考试中忘记带笔,急中生智向旁边同学借了一支笔,顺利完成考试。
突发状况: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人们常常会急中生智,想出各种办法应对,例如在道路堵塞时选择其他路线。
3. 工作场景:
技术难题:工程师在面对技术难题时,急中生智,通过改变思路或采用新技术,成功解决问题。
紧急任务:在紧急任务中,团队成员急中生智,分工合作,迅速完成任务。
4. 文学创作:
小说情节:在小说创作中,作者常常描写主角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化解危机,推动情节发展。
故事情节:通过急中生智的故事情节,作者能够增加作品的紧张感和趣味性,吸引读者。
5. 公共安全:
应对突发事件:在公共安全领域,急中生智的应对策略被广泛应用于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救援中,有效减少损失。
安全培训:通过模拟紧急情况,培训人员在紧急时刻能够迅速反应,采取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