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中点,昼夜等长。了解秋分后的气温变化、气候特点以及农事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季节变化,合理安排生活和农业生产。
定义
秋分的基本定义: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每年公历9月22日至24日交节。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分”的含义:秋分的“分”表示“平分”或“半”,除了指昼夜平分外,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
含义
昼夜平分:在秋分这一天,全球大部分地区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
气候转凉:秋分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日下降,气候由热转凉。
气温下降
气温变化:秋分后,北半球各地气温逐日下降,日平均气温普遍降至22℃以下。
降温速度: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初霜冻范围迅速扩展。
降水增加
降水特点:秋分后,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的降水过程,气温也随之下降。
降水量:虽然日降水量不会很大,但降水频率增加,尤其是在南方地区。
昼夜温差加大
昼夜温差:秋分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

气候变化:气候由热转凉,天气逐渐干燥,降水量减少,湖泊和河流中的水量变少。
物候现象
雷始收声:秋分后,阴气旺盛,雷声逐渐消失,蛰伏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以防寒气侵入。
水始涸:由于天气干燥,降雨量减少,湖泊和河流中的水量逐渐减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开始干涸。
秋收和秋种
秋收:秋分时节,棉花吐絮,由绿变黄,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
秋种:秋分后,北方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南方地区则准备油菜播种,抢晴耕翻土地。
养生建议
饮食调理:秋分后应多吃滋阴润肺的食物,如梨、银耳、百合等,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运动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肺脏功能,提高身体对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如瑜伽、太极拳等。
秋分标志着秋季的中点,昼夜等长,气候由热转凉。秋分后,气温逐日下降,昼夜温差加大,降水量增加。农事活动进入繁忙时期,秋收和秋种尤为重要。养生方面,应注重饮食调理和适当锻炼,以适应季节变化,保持身体健康。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在每年的9月22日至24日之间,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后养生可以参考以下方面:
一、调整作息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早睡可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顺应阳气的舒展,避免熬夜伤肝,缓解秋乏症状。
每天泡脚:在睡前19:00—21:00泡脚,可以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泡脚温度以40℃左右为宜,时间最好为15-30分钟。
二、合理饮食
滋阴润燥:多吃润肺生津、养阴润燥的食物,如梨、蜂蜜、银耳、百合、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
少吃辛辣、油腻:避免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三、适量运动
选择适当的运动:进行户外运动如慢跑、瑜伽、太极拳等,增强身体的抵抗力,但要注意运动量不宜过大,避免出汗过多而损伤阳气。
四、注意防寒保暖
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保护好头部、颈部和脚部,避免受凉感冒。
五、保持心情舒畅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多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以缓解心理压力。
六、保证充足睡眠
保证睡眠时间: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有助于身体恢复和免疫力的提升。
秋分后常见的天气现象包括:
1. 昼夜温差加大:秋分后,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短,黑夜变长,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可能超过10℃以上。
2. 气温逐日下降: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散失的热量增多,气温明显下降,天气逐渐转凉。
3. 降水减少:秋分后,虽然南下的冷空气与暖湿空气相遇会产生降水,但总体降水量减少,天气变得干燥。
4. 雷始收声:由于阴气开始旺盛,雷声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标志着暑热消退,天气转凉。
5. 蛰虫坯户: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6. 水始涸:降雨量减少,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逐渐干涸。
7. 寒潮突袭:秋分之后,气温骤降,寒潮到来,伴随强风和降温天气,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有一定影响。
8. 霜冻出现:夜晚气温降低,露水凝结成霜,对农作物造成影响,需注意防霜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