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可以回娘家过节吗?端午节有什么禁忌?

小编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习俗和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以下是关于端午节是否可以回娘家过节以及相关的禁忌信息。

可以回娘家过节

普遍习俗:在大部分地区,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已婚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过节,这被称为“归宁”或“躲端午”。

历史背景:从唐朝开始到清末,端午节回娘家的习俗就已经存在。古代女儿出嫁后,难得见到父母,因此端午节成为了一个特别的日子,让她们得以回娘家团聚。

不可以回娘家过节

地方习俗: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山东地区,有端午节不能回娘家的说法。认为女儿出嫁后,在端午节回娘家会带来霉运,甚至影响家人的健康。

具体禁忌:例如,有地方认为端午节吃了娘家的粽子会对亲人不利,甚至“全家死得都不剩”。

不说“快乐”

文化背景: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日子,因此在这一天与亲友见面时,不宜互道“端午节快乐”,而应该说“端午安康”。

传统习俗:古代认为端午节这天阳气最盛,阴气开始滋生,阴阳相争,因此不吉利,不宜庆祝。

不做某些事情

行房事:端午节期间禁止行房事,特别是九毒日期间,容易“毒”气侵身,损害健康。

睡午觉:端午节午睡会变成“黄昏睡”,事业运势会下降。

不吃某些食物

娘家粽子:端午节禁止吃娘家粽子,因为吃娘家粽子对亲人不利,甚至有“端午吃了娘家粽,死得全家都不剩”的说法。

隔夜菜:端午节期间不宜吃隔夜菜,因为五毒和病菌活跃,容易变质,影响健康。

不去某些地方

野外游泳:端午节期间忌游泳,尤其是在南方一些地区,认为这一天下水会与不吉利的水神冲突。

阴暗潮湿地方:端午节期间不宜去阴暗潮湿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毒虫多,容易受伤或得病。

端午节是否可以回娘家过节,各地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在一些地方,端午节有女儿回娘家的习俗,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有不能回娘家的禁忌。端午节期间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禁忌,如不说“快乐”、不做某些事情、不吃某些食物、不去某些地方等。了解这些习俗和禁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庆祝这个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为了纪念屈原而划船追赶拯救他的传说。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相传是为了防止鱼虾噬咬屈原的遗体而包裹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

3. 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上悬挂艾草和菖蒲,认为它们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

4. 佩香囊: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等中草药,佩戴在身上可以驱虫避瘟,尤其是儿童佩戴香囊有辟邪驱瘟之意。

5. 点雄黄酒:雄黄酒被认为有杀菌驱虫的功效,人们在端午节时会饮用雄黄酒或将其涂抹在儿童的额头、耳鼻等处,以驱除蚊虫和邪气。

6. 系五色绳:五色绳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系在手腕或脚腕上,寓意驱邪避灾、保佑平安。

7. 洗草药水:端午节当天,人们会用草药煮水沐浴,认为这样可以驱除疾病和邪气。

端午节可以回娘家过节吗?端午节有什么禁忌?

8. 祭祖:端午节也是祭祖的重要时刻,人们通过祭祀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9. 放纸鸢:在一些地区,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寓意放走晦气,祈求平安。

10. 采药: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采集草药,用于制作药酒或沐浴,以驱除疾病和邪气。

端午节期间,家庭聚餐可以选择以下食谱,这些菜肴荤素搭配,营养均衡,适合全家享用:

端午节家宴推荐食谱

1. 清蒸鲈鱼:

材料:鲈鱼1条,姜5片,葱1根,料酒适量,蒸鱼豉油2勺。

做法:鲈鱼洗净,用刀在两侧各划3刀,用葱、姜和料酒腌制15分钟;葱切葱丝,姜切片;将腌制好的鲈鱼放在蒸锅上,蒸约10分钟,至用筷子可以轻松插入鱼身最厚处为宜,然后取出,倒掉汤汁;葱丝和姜丝洗一下,放在鱼身上,淋上蒸鱼豉油;锅里下入油,大火烧热,淋在葱和姜上面,即可开吃。

2. 蒜蓉烤生蚝:

材料:新鲜生蚝若干,大蒜数瓣,食用油、盐适量,生抽、蚝油适量,小米辣少许,香菜、葱花少许。

做法:将生蚝外壳刷洗干净,用刀或专用工具撬开生蚝,保留较深的一半壳作为容器;大量蒜瓣剁成蒜蓉,加入适量的油、少许盐、少许糖调匀;将蒜蓉酱均匀地铺在每个生蚝肉上;预热烤箱至200°C,将生蚝放在烤盘上,放入烤箱中层,烤约10-15分钟,直到蒜蓉金黄且生蚝熟透;出炉后撒上葱花或香菜提香即可。

3. 白灼花螺:

材料:新鲜花螺500克,姜几片,葱2根切段,小米辣1个,蒜1个切末,料酒少许,生抽适量,油、盐适量。

做法:花螺用盐搓洗,反复冲洗3-4次,以彻底清除泥沙;姜去皮切片;锅中加足量清水,放入姜片及3勺料酒,大火烧开后,放入清洗干净的花螺;待水再次沸腾,煮至花螺的螺肉突起,粘连壳的螺片自然脱落,表明已熟;迅速将煮好的花螺捞出,用冷水稍冲以保持螺肉紧致,然后沥干水分装盘;通常搭配芥末酱油作为蘸料,也可根据个人口味调制其他蘸料;将蘸料与花螺一同上桌,即可享受美味。

4. 茄汁大虾:

材料:大虾500克,番茄酱4大勺,大蒜几瓣,姜丝,葱花少许,料酒1大勺,黑胡椒粉适量,盐、糖适量,水淀粉、食用油适量。

做法:大虾洗净,剪去须脚,开背去虾线,用蒜末、米酒、黑胡椒粉腌制15分钟;将番茄酱、适量水、盐、糖调和备用;热锅冷油,下蒜末爆香,加入之前调好的茄汁调料,烧开;把腌好的虾加入锅中,盖上盖子焖煮至虾变红,熟透;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均匀,使虾均匀裹上茄汁;出锅前撒上葱花,翻炒均匀即可装盘。

5. 凉拌牛肚:

材料:牛肚500克(已煮熟),大蒜几瓣,捣成蒜泥,青红椒各1个,切丝,香菜适量,切段,生抽、香醋、糖、盐适量,辣椒油、花椒油、香油适量。

做法:牛肚切成薄片或条,用开水快速焯烫后捞出,过凉水,沥干水分;在一个大碗中,加入蒜泥、生抽、香醋、糖、盐、辣椒油、花椒油和香油,调成凉拌汁;将牛肚、青红椒丝、香菜段加入碗中,与调好的凉拌汁充分拌匀;放入冰箱冷藏片刻,让味道更加入味,食用前拌匀即可。

6. 蒜蓉空心菜:

材料:空心菜,蒜末,盐,鸡精,水适量。

做法:空心菜洗净摘成合适大小;热锅放油,小火爆香蒜末,放入空心菜梗翻炒一下,再倒入空心菜叶翻炒2分钟,放入鸡精即可出锅。

端午节家宴其他推荐

1. 五花肉炒豆干:

材料:五花肉,豆干,青红椒,蒜末,姜末,生抽,老抽,料酒,盐,糖。

做法:五花肉切片,豆干切条,青红椒切丝;锅中放油,下蒜末、姜末爆香,加入五花肉翻炒至微黄;加入豆干和青红椒,加入生抽、老抽、料酒、盐、糖调味,翻炒均匀即可。

2. 糖醋鱼块:

材料:鱼块,葱姜蒜,红辣椒,盐,糖,醋,料酒,生抽,淀粉。

做法:鱼块洗净切块,用盐、料酒腌制片刻;葱姜蒜切末,红辣椒切段备用;锅中烧热油,将鱼块两面煎至金黄;加入糖醋汁(糖、醋按2:1的比例混合),小火慢炖至汁浓稠;最后加入葱姜蒜末和红辣椒段翻炒均匀即可。

3. 素炒时蔬:

材料:时令蔬菜(如西兰花、茄子、豆角等),大蒜,盐,鸡精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选用新鲜时蔬,洗净切段备用;锅中烧热油,放入大蒜煸炒蔬菜;根据时令和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即可。

4. 红烧肉块配米饭:

材料:五花肉,生姜,葱段,酱油,冰糖等调味品适量。

做法:将五花肉焯水去血沫后,放入锅中加入生姜葱段爆香,加入酱油和冰糖煸炒至五花肉上色;加入适量的水或高汤炖煮至熟软即可配米饭食用。

5. 蒜蓉蒸蔬菜海鲜汤:

材料:海鲜类(如虾仁、蟹肉等),大蒜蓉,生姜片,盐,鸡精等调味品适量,清水或高汤适量,蔬菜(如青菜、豆皮等)。

做法:将海鲜类处理干净备用,锅中烧热油,加入大蒜蓉和生姜片煸炒出香味后加入适量的清水或高汤烧开;放入蔬菜煮熟后倒入盛有海鲜类的容器中蒸制即可;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盐和鸡精调味。

端午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丰富多彩的习俗。以下是一些不同地区的端午节习俗:

湖北省

黄冈市:巴河镇迎傩人,花冠文身,鸣金逐疫。

宜昌市秭归县:端午竞渡,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有祭祀、招魂等活动,还有晒水给小孩洗澡的习俗。

湖南省

攸县: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省

福州: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

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

广东省

从化县:端午节正午以烧符水洗手眼后,泼洒于道,称为“送灾难”。

新兴县:各家各从其邻近庙宇鼓吹迎导神像出巡,巫师并以法水、贴符驱逐邪魅。

海南省

龙舟竞渡:海南各处都会举办龙舟竞渡等活动。

洗龙水和洗草药澡:除了与内地相同的赛龙舟、吃粽子、挂菖蒲和艾草,还有一个海岛百姓都熟知的内容,就是洗龙水和洗草药澡。

台湾

挂菖蒲、艾草和贴钟馗画像:成人饮雄黄酒,小孩子佩香包,这些据说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

江苏省

嘉定县: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南京: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习俗,由四人以两根竹竿抬起一张铺有红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编一个骑虎的道士,敲锣打鼓,街游行。

乐山、新津:端午赛龙舟时,还举行盛大商品交易会。

浙江省

桐庐县:乡塾之学童,端午节具礼于师长,称之“衣丝”。

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

江西省

建昌府:端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

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