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古诗有哪些4句 端午节的诗歌有哪些

小编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其赋诗填词。以下是一些脍炙人口的端午节古诗及其赏析。

《端午日赐衣》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杜甫在诗中表达了对皇帝赐衣的感激之情,诗中“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描绘了衣物的质地和轻盈,体现了杜甫对皇恩的珍视。

《竞渡诗》卢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卢肇的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生动地表现了龙舟比赛的激烈和精彩。

《端午即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节的古诗有哪些4句 端午节的诗歌有哪些

文天祥在诗中表达了对远方朋友的思念和对屈原的敬仰,“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屈原精神的传承。

《浣溪沙·端午》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苏轼的这首词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和美好景象,“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生动地描绘了女性佩戴香囊和符咒的场景。

《端午日赐衣》赏析

杜甫的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皇帝赐衣的感激,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唐代宫廷生活的奢华和精美。诗中“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反映了唐代丝绸工艺的高超水平,同时也体现了杜甫对皇权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竞渡诗》赏析

卢肇的这首诗通过对赛龙舟的生动描写,展现了唐代端午节赛龙舟的热闹场景和激烈竞争。诗中“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生动地表现了龙舟比赛的紧张和刺激,体现了唐代社会的活力和热情。

《端午即事》赏析

文天祥的这首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表达了对屈原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忠诚。诗中“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展现了文天祥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屈原精神的传承,反映了宋代文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

《浣溪沙·端午》赏析

苏轼的这首词通过对端午节习俗和美好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宋代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诗中“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生动地描绘了女性佩戴香囊和符咒的场景,体现了宋代女性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为其赋诗填词。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端午节的重视和对屈原的敬仰,同时也能领略到古代社会的风俗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丰富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象征着对屈原的怀念。粽子的馅料多样,有红枣、豆沙、咸蛋黄等,形状和大小也各不相同。

2.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源于楚国人划船寻找屈原的传说。龙舟竞渡不仅是一项体育竞技,也是对屈原的纪念。

3. 挂艾草和菖蒲: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认为它们具有驱邪避疫的作用。艾草和菖蒲的香气可以驱赶蚊虫,净化空气。

4. 佩香囊:香囊内装有中草药,具有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孩子们佩戴香囊,既美观又实用。

5. 饮雄黄酒:雄黄酒被认为有驱邪解毒的作用,人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或在孩子的耳、鼻、手、脚等处涂抹雄黄酒,以防蚊虫叮咬和疾病。

6. 洗草药水:端午节当天,人们会用草药煮水洗澡,认为这样可以驱除病邪,保持身体健康。

7. 祭祖:端午节也是祭祖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进行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

8. 系五彩绳:五彩绳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编织而成,象征五行,具有驱邪避灾的作用。人们会将五彩绳系在手腕或脚踝上,以求平安。

9. 放纸鸢:在一些地区,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传统习俗,孩子们会在户外放风筝,享受节日的乐趣。

10. 采药:端午节正值夏季,草药生长旺盛,人们会趁此时节采药,用于制作药膳或药酒,以强身健体。

屈原的《离骚》中与端午节相关的诗句主要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理想的追求,虽然没有直接提到端午节,但其中的情感和主题与端午节的纪念意义密切相关。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诗句:

1.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体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2.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这句诗展现了屈原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尽管道路漫长且充满困难,他仍决心不懈努力。

3.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这句诗反映了屈原对当时社会腐败的不满和对自身清白的坚持,表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独立的精神。

4.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这句诗表达了屈原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即使面临死亡也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彰显了他的忠诚和勇气。

5.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

这句诗描绘了屈原对理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表现出他不懈追求的精神。

端午节期间常见的民间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纪念屈原:

屈原投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因忧国忧民,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楚国百姓为了纪念他,纷纷划船寻找他的遗体,并在江中投放粽子,以防鱼虾咬食他的身体。从此,端午节就有了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

2.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复仇: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为报杀父兄之仇,助吴伐楚,最终攻下楚都。后因吴王夫差不听其劝告,伍子胥被赐死。临死前,他预言自己死后将被投入江中,以观越国军队入城灭吴。端午节也被视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救父:东汉时期,上虞人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最终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了纪念她的孝行,在曹娥投江处建立了曹娥庙,并将她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

4. 古越民族图腾祭:

龙图腾祭祀: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祭祀活动。百越族人认为龙是神圣的象征,每年五月初五会举行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5. 恶日驱邪:

避邪祛病:古人认为五月是“恶月”,五日是“恶日”,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端午节期间,人们会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喝雄黄酒,以驱邪避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