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姓是中华姓氏之一,其起源有多种说法。以下将详细介绍温姓的主要起源、迁徙与分布、历史名人等方面的信息。
源于己姓
昆吾氏之后:温姓出自颛顼高阳氏的后代昆吾氏,昆吾氏的一支后裔在夏朝初期建立了古温国(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城西南),并以国名为氏。
温平:另一说法认为温姓的受姓始祖是温平,他是西周初任司寇,受封建立苏国,都温(今河南温县),故苏亦称温。公元前650年,温国为狄所灭,其后代以国名为氏。
源于姬姓
唐叔虞之后: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他的儿子叔虞于唐,号唐叔虞。唐叔虞的后代被封于河内温(今河南温县),其后代子孙遂以封地名命姓,称温姓。
郤至:春秋时期,晋国大夫郤至被封于温地,其后裔以封邑为氏。郤至因功被封于温,成为晋国执政大臣,后因晋厉公对郄氏专权不满而被灭族,郤至的子孙中有逃到国外的,以封邑命姓,称温姓。
源于其他姓氏
鲜卑族: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有叱温氏、温盆氏、温孤氏等氏族部落,均改姓温。
改姓:唐时,康居国王姓温;刘易从之子刘升流放岭表后免归,也改姓温;金时女真人温迪罕氏汉姓为温;清代满洲八旗姓温特赫氏、锡伯族温都尔氏汉姓也为温。
先期分布
黄河流域:先期的温姓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中部,主要集中于河南、山西地区。
迁徙与发展:西周初,温人一支向西迁到甘肃祁连山,建立温宿国;汉初,温姓在山西太原形成望族,并在华北地区有较大发展。
历史迁徙
南北分布:汉、晋、南北朝以后,北方战乱频繁,温姓人口急剧减少,部分人向西北迁移,部分人向南方和东南迁移,最终成为南方的著名姓族。
近现代迁徙:近现代以来,不少温姓族人频频向海外迁徙,因此海内外均有大量温姓族人。
古代名人
温峤:东晋名臣,博学能文,工书,累官至骠骑大将军。
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大雅、大临、大有):唐代名宦,兄弟三人俱知名于当世,时称“一门三公”。
温庭筠:唐代词人和诗人,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现代名人
温家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家,曾任国务院总理。
温姓起源多样,主要源于己姓、姬姓等,并融入了多个民族的文化。温姓的先期分布主要在黄河流域,经过多次迁徙,形成了南北温姓分布的局面。历史上,温姓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影响深远。
温姓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以下是部分温姓名人的简介:
温平:温姓的始祖,因在夏朝少康帝复国时立下大功而被封到温国,以国为氏。
温序:东汉护羌校尉,因平定北州的骑都尉弓里戍赏识推荐,被汉光武帝越级提拔为御史。
温恢:三国时曹魏大臣,任扬州刺史,后迁凉州刺史,以通情达义且通晓军事著称。
温峤:东晋名将,博学善文,擅长清谈,参与平定王敦、苏峻的叛乱,官至骠骑将军。
温子升:北魏文学家,博览百家,文章清婉,被誉为“北地三才”之一。
温彦博:唐代名宦,曾参与机务,官至尚书右仆射,封虞国公。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是花间词派的鼻祖。
温生才: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因刺杀清军水师提督李准而被捕牺牲。
温姓的郡望主要有以下几个:
1. 平原郡:西汉初年设置,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
2. 太原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辖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带、霍山北部一带地区。
3. 汲郡:西晋朝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辖地在今河南省汲县一带。
4.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辖地在今河北省清河县至山东省博兴县、临清县一带地区。
温姓的堂号主要有:三公堂、太原堂、平原堂、清河堂、汲郡堂、叔虞堂、犀照堂、雅儒堂、梅香堂、预顺堂、敦睦堂、归德堂、惇裕堂、敦裕堂、五止堂等。这些堂号多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亲睦族为标志,常把祖先的嘉德懿事贯用于堂号之上,以彰显其族和激励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