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曲剧是一种源自民间生活的小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下将详细介绍其起源、发展、艺术特点及代表剧目。
起源
河南曲剧起源于河南南阳,最初由高跷曲子和河南鼓子曲结合而成。1926年,临汝县农民同乐社将其搬上舞台,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
河南曲剧的前身是高跷曲子,由高跷曲子到河南曲子,经历了“高跷曲子——高台曲子——舞台曲子(河南曲子)”三个阶段。
发展
河南曲剧在20世纪20年代迅速流行于河南各地,并在抗日战争时期传播到陕西、湖北等地。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曲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不仅在河南本省盛行,还在多个省份建立了专业剧团。
唱腔与曲牌
河南曲剧的唱腔采用曲牌体式,最初以“杂牌小调”为主,如〔阳调〕、〔剪靛花〕、〔诗篇〕等,后逐渐吸收南阳一带的“大调曲”,丰富了唱腔形式。
曲牌由两句、三句、四句及各种垛子组成,有大牌子(大调)、中小杂牌(小调)和丝弦曲牌之分,总风格质朴、自然、婉转、柔美,生活气息浓郁。
表演风格
河南曲剧的表演接近生活,动作自然,表演者通常采用本嗓演唱,传播速度快。
角色行当主要有生、旦、净、末、丑,早期表演上继承了高跷曲的歌舞身段和行当分工。
音乐与伴奏
河南曲剧的主奏乐器是坠胡,其他伴奏乐器包括三弦、唢呐、琵琶、二胡、筝、笙、月琴等。
打击乐器包括鼓板、大锣、铙钹、小钹、风锣、木鱼等,现代演出中还加入了西洋乐器。
代表剧目
传统剧目有《陈三两》、《风雪配》、《卷席筒》、《掩护》、《游乡》等,这些剧目在解放后整理并影响颇大。
现代剧目包括《胡二姐开店》、《安安送米》、《小观灯》、《打灶君》、《李豁子离婚》等,这些剧目多以民间生活和男女恋情为题材。
著名演员
张新芳、王秀玲、高桂枝、海连池、马骐等,这些演员在河南曲剧的发展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河南曲剧作为一种源自民间生活的小戏,凭借其质朴自然的唱腔、接近生活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丰富的剧目,使其成为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河南曲剧的起源时间为1926年。
河南曲剧,亦称“高台曲”,是一种主要流行于河南省及周边省市的地方戏曲剧种。它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河南汝州,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中杂牌小调与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发展而来。以下是河南曲剧的主要流行地区:
河南省内流行地区
主要流行地区:河南曲剧在河南省内广泛流行,包括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
河南省外流行地区
湖北西北部:河南曲剧在湖北西北部地区也有一定的流行度。
其他省份:河南曲剧还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台湾等省的部分地区。
河南曲剧在20世纪的多个年份经历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在以下几个关键时期:
1. 20世纪20年代:河南曲剧于1926年正式形成并开始快速发展。这一时期,曲剧从高跷曲子转变为舞台曲子,奠定了其作为独立剧种的基础。
2. 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是河南曲剧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曲剧在河南全省迅速传播,并开始影响周边省份。许多知名演员和经典剧目在这一时期涌现,进一步推动了曲剧的发展。
3.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曲剧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50年,河南曲剧正式定名为“河南曲剧”,并在全省范围内成立了多个专业曲剧团,曲剧成为河南第二大剧种。
4. 20世纪60年代:尽管这一时期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曲剧的发展受到一定阻碍,但仍然有一些经典剧目和演员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为曲剧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5.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河南曲剧重新焕发生机,虽然观众出现断层现象,但曲剧行业依然保持活力,整理改编和创新戏曲剧目的活动也在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