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评弹四大家之咦俞秀山的个人简历

小编

俞秀山是清代苏州评话、弹词四大名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艺术成就在评弹界占有重要地位。以下是关于俞秀山的详细个人简历。

生平简介

生卒年和出身:俞秀山的生卒年不详,字声扬,江苏苏州人,艺术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约1796-1821)。

艺术生涯:他在苏州评弹界享有盛名,尤其是在唱腔和表演风格上独树一帜,被誉为“俞调”的创始人。

成名背景

与陈遇乾的关系:据清代黄协埙《淞南梦影录》记载,俞秀山的唱腔“婉转抑扬,如小儿女绿窗私语,喁喁可听”,并与马调(马如飞)并称苏州弹词两大流派。

艺术影响:俞秀山的唱腔对后来的评弹流派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后来的流派如“徐(云志)调”、“祁(莲芳)调”等均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主要演唱书目

《玉蜻蜓》:俞秀山演唱的《玉蜻蜓》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书目以其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白蛇传》:这部传统的中国爱情故事在俞秀山的演绎下,更加生动感人,深受听众喜爱。

《倭袍》:这是俞秀山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因内容涉及敏感被清列为禁书,经其修改后始得开禁。

唱腔风格

俞调的特点:俞秀山的唱腔称为“俞调”,其特点是真假嗓结合,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擅长表达深沉的情感。

与其他流派的比较:俞调与陈调和马调并列为评弹早期三大流派唱腔,其唱腔在表现人物内心刻画和情感表达上具有独特优势。

对评弹的影响

流派发展:俞秀山的唱腔不仅在其生前影响深远,其后的许多评弹流派如“徐调”、“祁调”等均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艺术传承:俞秀山的传人有王石泉、钱耀山等,再传弟子延续几代,达百余人,对评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俞秀山作为清代苏州评话、弹词四大名家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艺术成就在评弹界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和艺术成就不仅展示了他在评弹艺术上的卓越贡献,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清代评弹四大家之咦俞秀山的个人简历

清代评弹四大家之一俞秀山的评弹代表作品包括《玉蜻蜓》、《白蛇传》和《倭袍》。

评弹艺术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可以追溯到以下几个阶段:

历史渊源

起源:评弹艺术起源于明代,最初是在南京一带流行的说唱艺术形式。当时的评弹是由一位说书人和一位弹唱者组成的,说书人讲述故事,弹唱者则用琵琶伴奏。

发展:清代是评弹发展的黄金时期,评弹艺人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在这个时期,评弹的表演形式逐渐丰富,除了琵琶外,还加入了二胡、扬琴等乐器。评弹的内容也逐渐多样化,除了讲述历史故事外,还开始涉及社会现实和民间传说等内容。

发展阶段

早期发展:明末清初,评弹在苏州地区开始流行,形成了“说、噱、弹、唱、演”和“理、味、趣、细、奇”为主要特点的表演体系。产生了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陆世珍“前四大名家”。

全盛时期:20世纪初,评弹活动的中心已经从苏州转移到了上海,以上海为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辐射。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好节目层出不穷。评弹进入上海以后,落地生根,向艺术的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受到了上海人的厚爱。

现代阶段

现代化:20世纪初,评弹逐渐走向现代化,开始使用电声设备和录音技术,评弹艺人也开始使用话筒和麦克风。评弹的表演形式也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单人表演外,还出现了多人合唱和舞台剧等形式。

保护和传承:近年来,苏州市为弘扬评弹艺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构建“五位一体”工作格局,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支持各评弹演出团体出人出书多演出,办好评弹学校培养优秀评弹接班人,筹建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举办各种会演、比赛,特别是已举办了两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促进了书目创作和传承人才培养。

清代评弹四大家,包括陈遇乾、俞秀山、毛菖佩和陆世珍,他们的艺术风格和影响如下:

1. 陈遇乾:创立了“陈调”,其唱腔深沉苍劲,节奏平稳,善于表现悲壮豪迈的情感。陈调对后世影响深远,常用于表现老年角色的抒情唱段。

2. 俞秀山:创立了“俞调”,其唱腔婉转抑扬,如小儿女绿窗私语,喁喁可听。俞调吸收了苏滩、昆曲及京剧的唱腔,音域宽广,旋律变化丰富,对后世评弹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3. 毛菖佩:虽无明确的艺术风格记载,但作为清代评弹名家之一,其演唱技艺和作品对当时及后世的评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4. 陆世珍:同样作为清代评弹名家之一,陆世珍的艺术风格和作品对评弹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