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通常用来描述古代儿童的发型和年龄段。了解总角是指男孩还是女孩,以及关于总角的诗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
总角的性别指代
男女通用:总角并不是专门指男孩或女孩,而是古代未成年男女的通用称谓。古代儿童,无论男女,常将头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如角,因此称为“总角”。
年龄段:总角通常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
总角的发型特征
发型描述:总角的发型是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
文化象征:这种发型不仅是儿童的一种装饰,更是他们进入少年阶段的一种象征。
《诗经》中的总角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这句诗描绘了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快乐玩耍的场景。
《诗经·齐风·甫田》:“婉兮娈兮,总角丱兮”。这句诗描述了少年时期的温婉和清秀。
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总角
陶渊明《荣木》:“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少年时期学道的回忆和对成年后无所成就的感慨。
苏轼《被酒独行》:“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这句诗描绘了总角时期的儿童生活,充满了童真和乐趣。
现代诗词中的总角
陈谟《总角》:“从先进,刘墙白下东。衣冠会元日,桑梓共高风”。这句诗虽然主要表达的是对友情的怀念,但也提到了总角,象征着童年的友谊。
吕本中《送徐林稚山赴江西漕》:“总角相从四十年,如今衰病已华颠”。这句诗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总角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指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男女,无论男女都可以使用这个称谓。总角不仅是儿童的一种发型,更是他们进入少年阶段的一种象征。古代文学作品中频繁出现总角的描述,描绘了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快乐玩耍的场景,表达了对童年时光的怀念和对友谊的珍视。
总角一词在古诗词中除了指代少年时代,还有以下含义:
1. 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型:古代儿童将头发扎成两个丫髻,形状像角,称为“总角”。
2. 借指童年:由于这种发型是儿童时期的特征,因此“总角”也常被用来借指童年时期。
3. 指代少年:在古诗词中,“总角”通常指的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时期。
4. 在特定诗句中的使用:例如,陶渊明的《荣木诗序》中提到的“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总角”指的是童年时期开始学习的时光。
总角一词在古诗词中通过其发型特征,引申出了童年和少年的含义,是古代文学中表达年龄阶段的重要词汇。
总角不分男女,在古代中国,它是指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的发型,通常用于指代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总角的含义
总角的定义:古代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
文化背景:总角作为古代未成年人的一种发型,后来引申为指童年或少年时代。
相关诗句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总角不仅是一种发型,更是古代文化中对童年时期的一种美好回忆和象征。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氓》。
《诗经》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之间的诗歌,共305首。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总角”的含义
古代发型: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指代年龄:总角通常指8、9岁至13、14岁的少年时代。
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看出,“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仅是对古代少年时代欢乐时光的回忆,也反映了《诗经》中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深刻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