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处暑后的养生保健尤为重要,因为此时天气逐渐转凉,暑气尚未完全消退,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以下是老中医推荐的处暑后养生保健六道关。
阳气收敛与保暖
处暑后,阳气逐渐收敛,人体需要适当保暖以防止阳气不足。调节好体温和室温间的差别,避免房间内外温差过大,室温保持在27度摄氏度,不宜太低。
阳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处暑后阳气收敛,适当保暖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预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饮食调养
多吃温性食物,如生姜、葱、蒜等,有助于温中健胃、散寒通阳。适当食用温性食物可以补充体内阳气,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因寒凉引起的疾病。
情绪波动与高血压
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情绪容易波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担。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的患者需注意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情。情绪波动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会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情绪管理尤为重要。
情志调养
保持乐观情绪,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可以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等活动来安神定志。情志调养有助于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保持身心的平衡,促进身体健康。
湿热与便秘
处暑后,湿热仍然较重,容易导致头重脑疼、便秘等症状。饮食要清淡,多食用消热利湿的食物,如绿豆粥、荷叶粥、红小豆粥等。湿热会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清淡饮食和利湿食物有助于排除体内湿热,保持身体健康。
环境湿度调节
注意调节房间中的湿度,多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良好的室内环境有助于减少湿气的积聚,预防因湿热引起的疾病。
睡眠不足与秋乏
处暑后,昼夜温差大,容易导致睡眠不足和秋乏。建议成年人每天保证7小时的高质睡眠,适当午睡以缓解疲劳。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途径,处暑后适当增加睡眠时间有助于缓解秋乏,保持身体健康。
子午觉的重要性
子午时分是人体阴阳交接的时候,适当睡子午觉可以防病保健,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睡子午觉可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子午觉有助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饮食清淡与润燥
处暑后,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主,多吃蔬菜水果,适当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如鱼、肉、蛋、奶等。清淡饮食有助于减轻肠胃负担,预防秋燥引起的便秘、咳嗽等症状。
润燥食物推荐
多吃润燥滋阴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蜂蜜等,以润肺止咳、清热化痰。润燥食物有助于缓解秋燥,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呼吸道疾病。
适量运动与补水
处暑后,仍需维持适量的运动,但要注意不应在阳光下运动,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防止出汗过多导致血粘度升高。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但需注意补水,防止身体脱水。
运动项目选择
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适合夏季进行,运动时要注意强度不宜过大,不要流过多汗。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避免剧烈运动,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处暑后的养生保健主要包括养阳、情绪管理、湿热防控、保证睡眠、饮食清淡和适量运动等方面。通过合理调养,可以有效预防秋燥、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保持身体健康。
处暑后,天气逐渐转凉,进入秋季。为了适应这一季节变化,调理身体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起居调理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早睡可以顺应阴精收藏,以养“收”气;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
注意保暖:昼夜温差较大,注意及时增添衣物,特别是保护好腹部,避免受凉。
饮食调理
滋阴润肺: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如百合、银耳、莲子、梨等,以缓解秋燥引起的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症状。
清淡饮食: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食物,避免加重秋燥。
运动调理
适量运动:选择轻松愉悦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出汗过多,耗伤阴液。
户外运动:秋高气爽,空气新鲜,适合进行户外运动,有助于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排泄多余的水分。
情志调理
保持平和:秋季容易让人产生悲秋情绪,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以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稳定。
其他调理方法
按摩保健:按揉足三里穴、鱼际穴等穴位,可以健脾养胃,清暑化湿,调理身体。
适当进补:适当进补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但需注意进补不宜过量,也不宜过于滋腻。
处暑后,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禁忌:
1. 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处暑后,天气逐渐干燥,应减少辛辣、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秋燥症状。
2. 少吃寒凉食物:如西瓜、冰淇淋等寒凉食物,过多食用可能损伤脾胃,导致腹泻等问题。
3. 避免过多食用甜腻食物:高糖分食物容易加重身体负担,导致上火等症状。
4. 减少凉菜冷饮:处暑后,肠胃需要适应气温变化,过多的生冷食物可能导致肠胃不适。
5. 少吃或不吃生姜:秋季干燥,生姜辛辣,过多食用可能加重秋燥症状。
处暑后,气温逐渐下降,天气转凉,适合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以增强体质和缓解“秋乏”。以下是几种适合在处暑后进行的运动:
1. 慢跑:慢跑是一项理想的秋季运动项目,能增强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减轻脑动脉硬化,有效刺激代谢。对于老年人来说,跑步能大大减少由于不运动引起的肌肉萎缩及肥胖症,减少心肺功能衰老,降低胆固醇,减少动脉硬化。
2. 登山:登山运动能使肺通气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环增强,脑血流量增加,秋高气爽的时节格外适合登山运动。
3. 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的养生运动,内外兼修,能够强体质、补气血,能有效保养关节,促进身体协调配合,非常适合中老年人和体弱者练习。
4. 八段锦:八段锦是一种静态运动,运动强度适宜,每天清晨起来做几组动作,活动一下颈椎、腰椎,感觉会非常轻松,关节损伤也很小。
5. 瑜伽:瑜伽是一种古老的体式,练习瑜伽不光能修身养性、健身塑形,还有养生的功效。养生瑜伽通过各种体式,能够按摩身体内部器官,促进血液循环,伸展僵硬的肌肉,使关节灵活。
6. 倒走:倒走是一种反序运动,能刺激前行时不常活动的肌肉,促进血液循环,还可以训练神经的自律性,防治腰肌劳损。
7. 柔力球:柔力球是一项轻灵柔和的养生运动,它内外兼修,能够增强体质、补气血。柔力球运动具有多关节性、大小肌肉的协调配合性等特点,在习练过程中,尽管全身在运动,但肢体还是在高度放松状态,放松的肌肉在肢体的带动下更像是在按摩,可以使周身气血流通,筋骨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