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的建筑: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

小编

德昂族的传统建筑以干栏式竹楼为主,这种建筑形式不仅体现了德昂族的民族特色,还反映了他们与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以下将详细介绍德昂族干栏式竹楼的结构、历史背景及其现代发展。

建筑结构

主要结构:德昂族的竹楼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典型的一户一院式正方形竹楼由主楼和附房两部分组成,主楼呈正方形,楼上住人,楼下圈养牲畜;附房多建在主楼一侧,用作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

建筑材料:竹楼的主要结构用木料做框架,其他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为原料,房顶覆盖茅草而成。

空间布局

上层空间:楼上通常分为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客厅内设有火塘,用作烧茶水之用;卧室则供家庭成员居住。

下层空间:楼下主要用于圈养牲畜,也可以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脚碓。

装饰风格

装饰特点:竹楼的梁柱之间均用斧凿穿斗结合而成,竹楼、竹壁、竹椽、草顶、屋脊上都装有草制饰物,类似内地寺庙上的宝鼎、鳌鱼之类,风格独特。

文化象征:德昂族的竹楼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戴的儒巾,传说这与诸葛亮有关,象征着智慧和学问。

历史起源

起源传说:德昂族的干栏式竹楼据说是由诸葛亮所留的帽子演变而来。诸葛亮在南征时曾在德昂族山寨遇险,得到德昂姑娘阿诺的救助,后将其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阿诺苦盼18年后,帽子变成了一座房子,这就是德昂族后来居住的竹楼。

德昂族的建筑:德昂族喜居干栏式竹楼

历史变迁:德昂族的竹楼建筑经历了从最初的草顶竹楼到后来的木结构、瓦顶建筑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德昂族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适应。

文化意义

宗教信仰:德昂族全民信仰佛教,佛教文化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风格和生活方式。许多德昂族的竹楼旁都有佛寺,体现了他们对佛教的信仰。

社会功能:竹楼不仅是德昂族的居住场所,还承担着家族聚会、宗教仪式等多种社会功能。火塘作为家族的象征和家庭人畜兴旺的保护神,在竹楼中占有重要地位。

结构和材料的变化

现代改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德昂族的竹楼结构普遍有所改进。一些竹楼采用了砖石结构、水泥柱础奠基、施砖墙、墙面开窗的现代建筑方法,但木架构和重檐等传统做法仍然保留。

功能优化:现代德昂族的竹楼在功能布局上进行了优化,底层空间不仅用于养殖家禽,还作为纳凉、闲谈之地,改善了居住条件。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德昂族的竹楼建筑在传承中不断创新,保留了传统建筑元素的融入了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旅游发展: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德昂族的竹楼被改造成旅游接待中心,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满足了现代游客的需求。

德昂族的干栏式竹楼不仅是其传统建筑文化的象征,也是德昂族与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见证。现代社会中,德昂族的竹楼在保持传统特色的不断进行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体现了德昂族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的努力。

德昂族竹楼的建造材料和技术如下:

1. 建造材料:

木料:用于制作房屋的框架,包括柱子和横梁,采用木工斧凿穿斗而成。

竹子:用于制作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部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竹资源。

茅草:用于覆盖屋顶,起到防水和装饰的作用。

草制饰物:用于装饰屋脊等部位,增加美观性。

2. 建筑技术:

干栏式结构:竹楼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适应地形和气候条件。

穿斗式木梁柱:采用穿斗式木梁柱结构,增强房屋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歇山式草顶:屋顶采用歇山式设计,草顶呈圆弧形,利于排水和美观。

对称布局:竹楼外形酷似古代儒生的巾帽,具有对称、和谐的美学特征。

德昂族竹楼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干栏式结构:德昂族竹楼采用干栏式建筑,底层架空,用于圈养牲畜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这种结构既适应了当地的气候条件,又充分利用了空间资源。

2. 竹木结构:竹楼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竹子用于椽子、楼板、晒台、围壁、门、楼梯等部分,木料用于框架。这种材料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对当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也保证了建筑的轻便和通风良好。

3. 歇山式草顶:竹楼的屋顶采用歇山式草顶,草顶覆盖在竹竿椽子上,坡度较大,便于迅速排水。这种设计不仅美观,还能有效防止雨水积聚,保护房屋结构。

4. 对称和谐:德昂族竹楼的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主楼和附房对称分布,体现出对称和谐的美学特征。这种设计不仅美观,也符合德昂族对和谐、平衡的审美追求。

5. 文化象征:德昂族竹楼的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儒巾,据说是模仿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帽子式样建成的。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德昂族对历史的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智慧和文化的崇敬。

6. 宗教信仰:德昂族信仰佛教,竹楼的设计和装饰也融入了佛教元素。例如,屋脊上的草制饰物类似内地寺庙的宝鼎、鳌鱼等,体现了德昂族对佛教的信仰。

德昂族竹楼在历史上经历了以下变化:

1. 从大家庭共居的大房子到小家庭独立住宅的转变: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德昂族地区仍保留父系大家族社会组织,同一父系祖先的有血缘关系的后代共同居住在一所大房子内。这种大房子通常占地五六百平方米,甚至有八九百平方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家庭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大房子逐渐瓦解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的小型木结构房屋。

2. 建筑结构的改进:新中国成立后,德昂族的竹楼结构普遍有所改进。按照竹楼形状,筑土墙,侧边有木板走廊,屋顶铺瓦片,个别家庭铺有白铁皮。居住内地的德昂族的房屋已建造得与当地住宅无异。

3. 从草顶竹楼到瓦顶竹楼的转变:早期的德昂族竹楼多为草顶,后来逐渐改为瓦顶,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中,瓦顶竹楼逐渐普及。

4. 建筑风格的变化:德昂族的传统正方形干栏式竹楼,外形酷似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头上戴的儒巾,德昂族人说这是模仿孔明帽子式样建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传统的“孔明帽”形状的竹楼逐渐减少,现代的竹楼在形状和装饰上更加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