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学校

小编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其前身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下将详细介绍清华大学的前身及其发展历程。

清华学堂的创立

创立背景: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其创立与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有关。1904年,美国表示所得赔款过多,可用于“退款办学”。1908年,中美双方确定退款办学相关事宜,清设立游美学务处,附设游美肄业馆,专办派遣学生赴美留学事宜。

创立过程:1911年,游美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并在清华园开学,标志着清华大学的正式成立。

清华学校的成立

更名与发展: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归北京外交部管辖,面积450余亩,校园建筑体现出“中西文化,荟萃一堂”的特点。学制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高等科学生毕业后一般插入美国大学二、三年级。

教育改革:1916年,清华学校正式提出改办完全大学,1925年设立大学部,同年设立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

国立清华大学的成立

更名与升格: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建立研究院,在国内大学中开创科学研究之先河,文、理、法、工兼有的学科结构逐步形成。

抗日战争时期的迁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恢复与发展

复校与调整: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个学院、26个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新时期发展: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研究生部并入,成为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现代发展

学科建设:目前,清华大学已成为一所设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和交叉学科等12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

国际交流:清华大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九校联盟、松联盟、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亚洲大学联盟、全球大学校长论坛、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中俄综合性大学联盟成员。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最初是清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经过多次更名和发展,1928年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清华大学经历了多次迁移和重组,最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近代学术和高等教育走向独立、走向世界的过程。

清华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华学堂。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最初是作为留美预备学校建立的,其资金来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在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大学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充分展现了其在学术、科研、教育以及抗战支持方面的重要作用。具体贡献如下:

抗战时期的学术与科研贡献

防毒面具的研制:1933年,清华大学成功研制出防毒面具,先后制造了16000余副,为华北前线的将士提供了重要的防护装备。

锌粉制造方法的创新:清华大学开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锌粉制造方法,这一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为烟幕弹的大规模制造提供了可能。

航空风洞的研制:1936年,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组成功研制出国内首个5英尺航空风洞,并在南昌建造了15英尺的航空风洞,为中国的航空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战时期的人才培养

西南联合大学的创建:在抗战期间,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共同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连续性,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坚持办学与教育质量:即使在抗战的艰难条件下,清华大学依然坚持严格的考试制度,确保了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了宝贵的后备人才。

抗战时期的社会服务与抗战支持

特种研究所的设立:清华大学设立了农业、航空、无线电、金属学、国情普查等五个特种研究所,针对国家迫切需求进行科研工作,直接支援抗战。

师生参与抗战:许多清华师生投笔从戎,加入抗战第一线,或通过科研、教育等方式为抗战做出贡献,展现了清华人的爱国情怀。

清华大学有许多著名的校友,以下是一些知名的校友:

1. 政治界:

胡锦涛: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主席。

朱镕基: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总理。

吴邦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

张朝阳:搜狐公司创始人。

2. 科学界:

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学校

李政道: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钱学好: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淦昌:两弹一星元勋。

邓稼先:两弹一星元勋。

周光召:两弹一星元勋。

林家翘:力学家、应用数学家。

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陈省身:数学家、沃尔夫奖获得者。

钱学好: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德榜:化学家。

叶企孙:物理学家。

杨廷宝:建筑学家。

梁思成:建筑学家。

3. 工程界:

张建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晋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何金江: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正高级工程师。

张志冰: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

高晓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陈权崎: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科研院正高级工程师。

霍学晋:北方华锦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会计师。

任勇强:黑龙江中桂制药有限公司工程师。

张树乘:经管学者。

4. 医学界:

颜宁: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5. 人文社科界:

赵元任:语言学家。

金岳霖:哲学家。

陈岱孙:经济学家。

潘光旦:社会学家。

贺麟:哲学家。

王力:语言学家。

张岱年:哲学家。

钱钟书:文学家。

曹禺:剧作家。

杨绛:作家。

季羡林:语言学家。

吴晗:历史学家。

夏鼐:考古学家。

6. 企业界:

张朝阳:搜狐公司创始人。

朱光亚:中国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7. 其他:

李健:歌手,电子工程系毕业。

袁隆平:杂交水稻育种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