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小调《报母恩》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孝道。以下是对这首歌曲的详细介绍。
歌词概述
《报母恩》通过细腻的歌词,详细描述了母亲怀胎十月的辛苦、养育孩子的艰辛以及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无私奉献。歌词从母亲怀胎开始,逐一描绘了母亲在怀孕期间的担忧、生产时的痛苦以及孩子出生后的辛劳。这种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也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家庭的重要性。
具体歌词
怀孕期间的辛苦:
“娘怀儿一个月提心吊胆,只恐怕有差错如临深渊。”
“娘怀儿十月之苦,养育恩比山重非同一般。”
生产时的痛苦:
“生几生死几死才见儿面,赤条条血浴身抱在怀间。”
养育孩子的艰辛:
“坐月子好美味不能下咽,通奶的脏屎尿娘才能咽。”
“每日里为儿忙甘心情愿,儿啼哭娘心酸何曾安眠。”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付出:
“好田地为娇儿荒废一年,吃与穿紧几用自己不沾。”
“兄弟分家后轮流赡养,总不肯留爹娘多吃一餐。”
历史背景
《报母恩》作为一首民间小调,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孝道的价值观和对母爱的崇敬。这种文化背景在封建社会中尤为重要,强调了对长辈的尊重和孝顺。
文化意义
孝道文化:歌曲通过歌词传达了孝道的重要性,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感恩和孝顺。这种价值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家庭:歌曲通过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描绘,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这种观念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责任和义务,促进了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原唱和版本
原唱:民间小调《报母恩》由多位著名歌唱家演唱,如郭永章和徐善云,分别收录于不同的专辑中。不同的演唱者赋予了这首歌曲不同的艺术风格,使其在流传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彩。
传承:这首歌曲经过历代的传唱和加工,成为民间音乐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还被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代传承
教育和宣传:在现代社会,这首歌曲被广泛用于教育和宣传孝道文化,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现代媒体的传播,这首歌曲不仅保留了传统的价值,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艺术表演:在各类文艺演出和节庆活动中,这首歌曲常被演唱,成为传递孝道教义和家庭的重要载体。
《报母恩》作为一首民间小调,通过细腻的歌词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表达了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孝道的重要性。这首歌曲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在现代社会中也继续发挥着教育和宣传的作用,成为中华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民间小调是一种广泛流传于中国城镇集市的民间歌舞小曲,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和多样的艺术形式。其起源和发展历程如下:
起源
《诗经》的影响:《诗经》中的某些叙事性篇章已经孕育了民间小调的某些因素,可以看作是小调的早期雏形。
汉代的相和歌:汉代出现的用丝竹伴奏的歌唱形式相和歌,可以说是小调的源头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一时期出现了《子夜四时歌》、《从军五更转》、《月节折杨柳歌》等时序体的乐府民歌,奠定了后世传统小调的体式结构原则。
发展
隋唐时期的曲子:隋唐之际,更多的民歌被选择、提炼,成为说唱、歌舞演出的一部分,称为曲子,这也是小调体裁的早期形式。
宋元时期的繁荣:随着城镇经济的繁荣,小调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成熟阶段。元代兴起的小令、散套在传播过程中,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逐渐与南北曲分离,演变为通俗易懂、流畅优美的小曲。
明清时期的多样化:明清时期,文人学士编纂民歌唱词专辑的风气盛行,大量俗曲被刊印,如《霓裳续谱》、《白雪遗音》等,推动了小调的进一步发展。
民间小调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曲,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以下是民间小调的主要特点:
音乐特征
曲调特点:小调的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色。旋律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线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
节奏与节拍:小调的节奏规整,节奏型丰富多变,歌唱形式以独唱为多,其次为对唱和一领众和等。城市小调多有丝弦乐器伴奏、引子和过门的运用,以及伴奏中乐器的加花装饰、托腔垫腔等,使小调音乐更为优美动人。
结构特点:小调的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的结构功能比较清晰,基本上分成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类。
表现形式
分节歌形式:小调多数属分节歌形式,一曲多段词,常采用四季、五更、十二时等时序体,多侧面、较细致的陈述内容。为适应多段词的需要,其曲调则概括、凝炼地表达某种情绪(或柔美、或哀怨、或欢快),曲调性强、旋律流畅、婉转曲折,旋律线丰富多变,表现力强。
歌词格式:小调的歌词格式多样,除七字句外,也有长短句式,除二句、四句常见外,也常有非对偶的三句、五句等结构;加上衬词的丰富多变和格律化,使小调的曲式结构较之号子、山歌更为成熟且富于变化。
分类
吟唱调:包括儿歌、摇篮曲、叫卖调和风俗仪式中的吟唱调等,是小调中实用性较强的种类,常在日常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中歌唱。
谣曲:谣曲的艺术形式发展得比吟唱调成熟,篇幅不大,乐段结构完整,节拍比较规范。在内容上,谣曲又可以分为诉苦歌、情歌、生活歌和嬉游歌等。
时调:时调是小调中艺术形式发展得最为规范和成熟的一类,结构严谨,旋律发展规范,唱词考究。常带有乐器伴奏,且因其具有可变化发展的“弹性化”表现功能,常被地方戏曲或曲艺吸收为曲牌。
民间小调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口头传承与家庭传承:这是最传统和直接的传承方式,老一辈艺人通过口头传授和现场演示,将技艺手把手教给后辈,保持原汁原味的艺术风格。
2. 文字记录与数字化保护:通过文字记录和数字化技术,民间小调得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电子书籍、网络文章和数字博物馆等新载体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新媒体传播: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民间小调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广泛传播。网络文学平台也设立专门板块,收录和展示民间小调作品。
4. 教育机构与文化活动:学校和文化馆等教育机构开展民间小调课程,培养学生对民间小调的兴趣。各类文化节、民俗活动等也为民间小调的传播提供了展示舞台。
5. 创新与改编:在传承过程中,民间小调不断进行创新和改编,以适应现代审美需求。例如,将现代舞蹈元素融入传统小调,编排具有时代特色的表演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