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禅师的故事,志公禅师是哪个朝代的

小编

志公禅师是南北朝时期的高僧,活跃于齐、梁时代。他的故事和禅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关于志公禅师的详细介绍。

出家与修行

志公禅师,俗姓朱,生于公元418年,年少时出家,参禅开悟。他在刘宋泰始年间(466-471年)常往来于都市,居无定所,口中有时吟唱,颇似谶记,被称为“神僧”。

齐武帝因其言行难以理解,认为其妖言惑众,将其囚禁在牢中。志公禅师在狱中依然现身于市,齐武帝只好将其迎入宫中供养。

与梁武帝的合作

梁武帝即位后,尊奉志公禅师为国师,时常长谈,请他开示法要。志公禅师通过神通力,让梁武帝看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促使梁武帝废除严刑峻法,实行仁政。

梁武帝的夫人郗氏忌妒佛教,准备肉包子试探志公禅师,志公禅师预先知道并巧妙应对,化解了危机。

圆寂与葬地

志公禅师于梁天监十三年(514年)圆寂,享年96岁。他被敕葬于金陵钟山独龙阜,并于墓旁建开善寺,谥号“广济大师”。

禅宗贡献

志公禅师被认为是禅宗的先驱人物,与达摩祖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他的禅学思想主要集中在《大乘赞》、《十二时颂》、《十四科颂》等偈颂中。

他的教义强调破斥分别法,显彰平等性,破语言文字,见诸法实相,即心即佛等。

文化影响

志公禅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了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例如,唐代诗人李白、张僧繇等都有关于志公禅师的记载和传说。

他的教诲和神迹故事不仅在佛教界内有重要地位,也对汉传佛教的素食文化、寺院宗教活动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献记载

《高僧传》、《景德传灯录》等古籍详细记载了志公禅师的生平事迹和禅学思想。这些文献是研究志公禅师的重要资料。

现代的研究也不断挖掘志公禅师的生平和教义,如《志公和尚十四科颂闲谭》等作品。

遗迹与纪念

志公禅师墓位于金陵钟山独龙阜,墓旁建有开善寺。汝州法行寺塔、延庆寺等地也留有志公禅师的相关遗迹和纪念。

志公禅师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佛教人物,他的生平和教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神迹、禅学思想以及在文化上的贡献,使他成为佛教史上一位传奇人物。

志公禅师,又称宝志禅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以其深厚的禅学造诣和诸多神异事迹而广受尊敬。以下是关于志公禅师的一些具体故事:

与梁武帝的互动:志公禅师曾为梁武帝的国师,两人之间有许多互动。例如,梁武帝喜欢看戏,邀请志公禅师一同观看。戏结束后,武帝询问禅师对戏的看法,禅师表示自己并未真正观看,因为心系生死大事,而非戏中的表演。

神通示现:志公禅师以其神通力闻名,曾通过神通让梁武帝看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情景,促使武帝废除严刑峻法,实行仁政。

广袖缝合之缘由:梁武帝的夫人郗氏不信佛法,试图通过给志公禅师及其弟子提供肉包子来考验他们。志公禅师巧妙地将袖口缝合,暗藏馒头,最终使郗氏的诡计未能得逞。

预言与应验:志公禅师常讲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话,但这些话事后都一一应验。例如,他曾对一位即将去世的人说“明屈”,结果那人果然在第二天去世。

分身事迹:在被囚禁期间,志公禅师曾分身多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甚至在被探监时仍能出现在狱中,显示了其神通广大。

志公禅师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高僧,他的诗句多以禅宗思想为核心,强调空性和无常的观念。以下是志公禅师的一些著名诗句:

1. 《醒世万空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朝走西来暮走东,人生恰是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夜深听罢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从。

从头仔细思量看,便是南柯一梦中。

2. 《十二时辰颂》: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毫即是尘。不着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志公禅师的故事,志公禅师是哪个朝代的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扰。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起烦恼。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其他时辰颂)

3. 《劝世歌》:

南来北往走西东,看得浮生总是空。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杳杳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来来往往有何功。

田也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翁。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大藏经中空是色,般若经中色是空。

暮走西,朝走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得百花成蜜后,一场辛苦一场空。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

从头仔细看将起,原是南柯一梦中。

不信但看桃李树,花开能有几时红。

只饶做到公卿相,死后还归泥土中。

身归土,气随风,一片顽皮裹臭脓。

败坏不如猪狗相,何不当初问志公。

志公禅师与梁武帝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师徒关系。梁武帝对佛教极为崇敬,因此尊奉志公禅师为国师,并经常向他请教佛法。以下是他们之间一些互动的故事:

共同观看戏剧:梁武帝邀请志公禅师一同观看戏剧,希望他能分享观感。志公禅师对戏剧毫无兴趣,专注于修行。他通过一个实验向梁武帝展示了修行人如何专注于内心,而非外在的娱乐。

对郗氏皇后的超度:郗氏皇后因不信佛法,死后转世为蟒蛇。梁武帝向志公禅师求助,志公禅师通过诵经和忏悔,帮助郗氏皇后脱离苦海,转世为天人。

启发梁武帝修行:志公禅师通过自身的修行体验,启发梁武帝更加精进地修行佛法,强调内心的专注和慈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