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艾灸巧防病 三个穴位调理脾胃固本培元

小编

秋分时节进行艾灸可以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艾灸特定的穴位可以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

调理脾胃

增强消化功能:艾灸可以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脾胃的消化功能,缓解腹胀、腹泻等症状。

增强脾胃功能:通过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以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体质。

增强免疫力

提高机体抵抗力: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的免疫力,预防感冒、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调节内分泌:通过调节内分泌系统,艾灸可以改善睡眠质量,增强体质,延缓衰老。

预防疾病

呼吸道疾病:秋分时节易引发呼吸道疾病,艾灸可以温通肺经,增强肺功能,预防咳嗽、哮喘等。

胃肠道疾病:艾灸可以温中散寒,改善胃肠道功能,预防胃痛、腹泻等胃肠道疾病。

合谷穴

合谷穴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是大肠经的原穴,可以调理大肠经的气血,达到调理肠胃、宽胸理气的作用。

秋分艾灸巧防病 三个穴位调理脾胃固本培元

足三里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下3寸,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可以调理肠胃功能,滋养脾胃,起到强壮的作用。

关元穴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处,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可以强肾壮阳,增加男性性功能,建议长期坚持使用。

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上腹部正中线上,肚脐中上四寸,可以缓解胃肠道不适,具有健脾祛湿的疗效。

神阙穴

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央,可以调理气血,通经活络,适合调理脾胃功能,改善腹痛、腹泻。

润燥滋阴食物

莲藕:具有健脾开胃、清热凉血、止血散瘀的功效,适合胃肠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食用。

银耳:具有生津润肺、滋阴养胃、化痰、清肠等功效,适合气色不好、贫血等女性群体。

梨:适合热病患者食用,具有降血压、清热镇静的作用,但性凉,过食容易伤脾。

避免不适食物

辛辣食物:过多食用辛辣食物会损伤脾胃功能,影响消化吸收。

生冷食物: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等症状。

秋分时节进行艾灸和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有效调理脾胃、增强免疫力,预防多种疾病。艾灸特定的穴位可以温通经络、驱寒除湿,达到防病保健的目的。选择润燥滋阴的食物,避免不适食物,也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

秋分艾灸的最佳时间一般选在每年的9月23日及其前后一周,这段时间灸“秋分灸”效果最佳。

秋分艾灸的禁忌症包括:

1. 热症患者:如咳嗽伴有黄痰、尿少、大便干涩等,这些症状多属于热症,不宜进行艾灸。

2. 发烧或剧烈咳嗽者:发烧、猛烈咳嗽甚至咳出血的情况也不适合进行艾灸。

3. 孕妇: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以避免对胎儿的影响。

4.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皮肤愈合能力较差,易留疤,应慎施灸。

5. 阴虚体质者:阴虚体质、阴精不足的人易火旺,睡眠不好,不宜艾灸。

6. 皮肤有炎症或破损者:脸部或身体出现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者不能使用。

7. 情绪不稳定者:极端疲倦、过饱、酗酒、大汗、情绪化状态下忌灸。

8. 特殊人群:没有自制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应禁忌艾灸。

除了艾灸,秋分时节还有多种方法可以调理脾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饮食调理:

温润食物:秋季气候干燥,应多食用温润、健脾的食物,如山药、南瓜、薏米、莲藕等。这些食物有助于滋阴润燥,促进消化。

食疗粥品:秋季早晨宜食粥,如山药薏米粥、南瓜百合莲子羹等,这些粥品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健脾养胃。

2. 起居调养:

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早卧以养阴,早起以舒展阳气,有助于恢复体力和脑力,达到阴阳平衡。

注意保暖:秋分后气温渐凉,应注意腹部和脚部的保暖,避免受寒。

3. 运动锻炼:

适度运动:适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慢跑、散步等,可以增强体质,促进气血循环,避免脾胃受寒。

4. 穴位按摩:

按摩腹部:饭后半小时,顺时针和逆时针各按摩腹部60下,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按摩足三里:足三里是胃经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可以健脾和胃,增强体质。

5. 精神调养:

保持心情愉快:中医认为“思为脾志”,过度的思虑会损伤脾胃,因此应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忧郁和悲伤。

6. 药膳调理:

药膳粥品:在粥中加入一些健脾养胃的中药材,如枸杞、山药、茯苓、黄芪等,可以起到调理脾胃的作用。

药膳推荐:如山药薏米粥、南瓜百合莲子羹等,这些药膳不仅美味,还能滋养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