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长调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蒙古族传统民歌,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蒙古族长调的传承面临严重危机,几近灭绝。以下将详细介绍蒙古族长调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濒危现状以及保护传承措施。
历史渊源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早在蒙古族的祖先走出额尔古纳河两岸山林地带向蒙古高原迁徙时,长调这一新的民歌形式便产生并发展起来。
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中最有代表性,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与蒙古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文化价值
蒙古族长调不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蒙古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承载着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
长调的产生与蒙古族游牧生活密切相关,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内容多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等。
传承艺人减少
蒙古族长调民歌大师哈扎布是唯一掌握所有长调技术的歌手,但他于2005年去世,且他生前编写的380首长调唱片在文革期间被销毁。
近年来,随着一些著名长调演唱艺人相继离世和“马背民族”走下马背,长调诞生的原生自然环境发生了改变,长调濒临失传。
年轻人兴趣缺失
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了解有限,甚至表现出兴趣缺失。
与文化管理部门的行动
国家已将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举办了两届全国范围的长调民歌专题研讨会,并组织专家对分布在内蒙古境内的长调民歌进行了普查、搜集、整理、录音、记谱和翻译工作。
内蒙古自治区的文化部门多次组织和举办了不同范围的专业和业余长调民歌演唱比赛,并出版发行了相关CD盘,准备建立一个长调民歌信息库。
学校与社会的参与
内蒙古的一些艺术院校相继开展了教学实践,有的还专门设立了长调演唱班,推动长调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
近年来,许多学校、社区和艺术团体积极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年轻一代学习和传唱长调,逐渐将长调民歌这一民族瑰宝发扬光大。
创新与传承相结合
新生代乐队组合如安达乐队组合、奈热乐队、杭盖乐队等将传统长调民歌与现代音乐理念相结合,以现代化表演方式展现这一艺术形式,推动其走向世界舞台。
文化自信与传承意识
长调不仅是音符与旋律的结合,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展现。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方向,使长调在全球化背景下继续发扬光大。
蒙古族长调作为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危机,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蒙古族长调的传承与发展有望在未来焕发出新的生机。
蒙古族长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如下:
历史渊源
起源时间:蒙古族长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出现有关长调的记载。
与游牧文化的关联:长调的产生与发展与蒙古族从业向畜牧业的转变密切相关,反映了游牧生活的特色与需求。
历史发展阶段:蒙古族长调的发展经历了山林音乐文化时期、草原游牧音乐文化时期、亦农亦牧音乐文化时期。
文化背景
与草原游牧生活的紧密联系:长调集中体现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贯穿于蒙古民族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
反映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与情感:长调的内容多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和湖泊,反映了蒙古族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在蒙古族社会中的重要地位:长调在蒙古族的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蒙古族节日庆典、婚礼、那达慕等活动中必唱的歌曲。
蒙古族长调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环境的消失等。为了有效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建立蒙古族长调文化体系: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蒙古族长调文化体系,确保这一艺术形式得以系统性地传承和发展。
2. 加大支持投入: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经济支持,设立长调民歌搜集工作专项资金,加强蒙古族长调博物馆和文化站的建设,推动长调民歌大舞台的推广。
3. 提高长调艺术家的待遇:保护传承人是促进蒙古族长调稳步发展的关键。应授予长调民歌传承人荣誉称号,提供研究经费,保障艺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4.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扩大宣传: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广泛传播蒙古族长调文化,开展系列讲座、培训、论坛、演唱大赛等活动,增强公众对蒙古族长调的兴趣和认同感。
5. 发挥学校的传承作用:在中小学和高校中开展蒙古族长调民歌的传习活动,将长调民歌列为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长调民歌的兴趣和认同感,为长调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基础。
6. 发展原旅游业:在草原旅游业中融入蒙古族长调文化,使长调文化能够与外界沟通,得到外界的欣赏和热爱,推动长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在200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蒙古族长调的发展情况得到了显著提升。以下是具体的发展情况:
发展情况
联合保护行动: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此后,两国开展了为期十年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行动,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使得这一蒙古族文化瑰宝不断传承和发展。
传承方式的多样化:长调民歌的传承方式从传统的家庭传承、血缘传承、师徒授业传承,扩展到通过专业舞台、学校课堂实现专业化发展。出现了拉苏荣、扎格达苏荣、阿拉坦其其格等几代长调歌唱家、教育家,他们通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将蒙古族长调从草原带到了都市,从蒙古包唱到了舞台。
创新与发展:长调的传承没有停留在保存传统上,它在与时俱进,融合全球音乐元素,体现出无国界的沟通魅力。例如,安达组合用蒙古长调与摇滚乐相融合的《孤勇者》,让长调这一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

传承保护
长调保护协会的成立:2004年,长调保护协会成立,致力于搜集各地散落在民间的长调歌曲,整理长调的文字资料,组织大家开展长调的各种演唱比赛。
教育与培训: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各级相关部门设立了专门院校和专业以及扩大开展课堂教学,建立了蒙古族长调保护工作机构。
文化活动
重要演出和比赛:长调民歌在各种文化活动和演出中占据重要地位,如那达慕大会、草原文化节等。这些活动不仅展示了蒙古族长调的魅力,也促进了其传承和发展。
国际交流:通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蒙古族长调得以走向世界,与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和观众分享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