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了解白露之后的节气及其相关气候、农事活动和习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
定义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夜间露水凝结成白色的小水滴,故称为“白露”。
白露节气的定义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揭示了自然界中温度和湿度的具体变化,标志着从夏季的炎热向秋季的凉爽过渡。
日期
白露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白露日期的固定性和规律性,使得它成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重要的时间节点,帮助人们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和日常生活。
秋分
白露之后的节气是秋分。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在秋分这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秋分的到来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昼夜平分,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开始昼短夜长,南方地区则开始昼长夜短。
昼夜温差大
白露节气后,昼夜温差显著增大。白天气温仍然较高,但夜晚气温迅速下降,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之间的差距拉大。昼夜温差的增大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适时增减衣物,以防感冒和其他疾病。
天气转凉
白露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转凉,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频繁,气温下降速度加快。天气转凉不仅影响人们的穿着,还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需做好秋收的准备工作。
秋收
白露时节,各地陆续进入秋收大忙季节。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华北地区进行秋收,西北地区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收割水稻和谷子。
白露节气是农作物成熟的关键时期,各地农民需根据气候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粮食丰收。
农作物管理
白露时节,农作物进入后期生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促使其早熟,避免低温霜冻造成危害。通过科学的农作物管理,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收清露
白露时节,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人们认为秋露具有神奇的功效,可以用来泡茶、酿酒、入药等,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收清露不仅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个习俗,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
饮白露茶
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具有独特的口感和甘醇的味道,深受人们喜爱。饮白露茶不仅是白露时节的一种生活习惯,还能起到清热降火、提神醒脑的作用,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
白露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昼夜温差增大,天气逐渐转凉。白露之后的节气是秋分,各地农民需根据气候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粮食丰收。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如收清露和饮白露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健康的追求。通过了解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自然规律,合理安排生活和农事活动。
白露是农历秋季的节气,具体而言,它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白露通常在每年的公历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即为白露。
白露之后的节气是秋分,秋分通常发生在每年的公历9月22日至24日之间。秋分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开始,昼夜平分,之后天气逐渐转凉,进入深秋季节。
白露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标志着秋季的深入与气温的逐渐下降。在这一天,人们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以下是白露节气中常见的习俗:
收清露:在白露节气,民间有“收清露”的习俗,认为秋露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饮白露茶:白露茶是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茶味甘醇,深受老茶客喜爱。
吃龙眼:在福建福州地区,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传统习俗。龙眼具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功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
祭禹王:在江苏太湖畔地区,人们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喝白露米酒:在湖南资兴的兴宁、三都、蓼江一带,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称“白露米酒”。
吃番薯:在文成地区,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采集十样白: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会在白露这天采集“十样白”(也有“三样白”的说法),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据说食后可滋补身体,去风气(关节炎)。
秋社:秋社和春社都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社日”。秋社一般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大约在立秋后四十余日,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后,是一种欢庆丰收、祭祀神灵的喜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