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仙座流星雨今夜迎来极大值,以下是关于观测时间、地点、条件及观测建议的详细信息。
极大值时间
2024年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值时间预计为8月12日21时至13日0时之间,ZHR(每小时天顶出现率)约为100。
最佳观测时间
最佳观测时间为8月12日晚至13日凌晨,特别是辐射点升起后的时间段。
光污染少的地区
选择远离城市光污染的郊外地区是观测英仙座流星雨的关键,如乡村或山顶。
视野开阔
选择视野开阔且无遮挡的地方可以大大提高观测到流星雨的机会。
天气条件
晴朗无云的天气条件最为理想,避免多云或降雨天气。
保暖和防蚊
夏季夜晚气温较低,需准备好保暖衣物;夏季蚊虫较多,需携带防蚊液等。
观测姿势
躺着观测可以减少颈部疲劳,视野也更开阔,是观测流星雨的最佳姿势。
观测设备
观测流星雨不需要使用望远镜,直接用肉眼观察即可。如果使用相机拍摄,建议使用大光圈广角镜头,并采用长曝光设置。
安全注意事项
观测时注意安全,避免单独行动,尽量结伴而行;带上必要的观测装备如红光手电筒、防潮垫等。
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值时间预计为8月12日21时至13日0时,最佳观测时间为8月12日晚至13日凌晨。选择远离城市光污染的郊外地区,晴朗无云的天气条件下观测效果最佳。观测时需注意保暖和防蚊,躺着观测可以减少疲劳,直接用肉眼或相机拍摄流星雨。注意安全,结伴而行,带上必要的观测装备。
英仙座流星雨的最佳观测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选择:
极大期:英仙座流星雨的极大期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12日至14日之间,峰值一般在8月13日凌晨。
观测时段:最佳观测时间是在辐射点升起后至天亮前,通常是晚上21点以后至次日清晨。
2. 地点选择:
远离光污染:选择远离城市灯光的地方,如高山、郊外或偏远的乡村,以减少光污染对观测的影响。
开阔视野:找一个视野开阔的地方,确保能看到地平线,避免树木和建筑物的遮挡。
3. 天气条件:
晴朗天气:流星雨的观测需要晴朗的夜空,云层较少的情况下效果最佳。
避免月光干扰:尽量选择在月亮较晚升起或月相较小时观测,以减少月光对流星的干扰。
4. 观测准备:
舒适姿势:由于观测时间较长,建议带上椅子、防潮垫等舒适的装备,采取坐或躺的姿势观测。
保护眼睛:提前让眼睛适应黑暗环境,至少15分钟以上,避免使用手机等发光设备。
英仙座流星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有观测记载的流星雨之一,其历史记录和观测数据丰富而引人入胜。以下是对英仙座流星雨的历史记录和观测数据的详细梳理:
历史记录
最早记录:英仙座流星雨的最早历史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36年的中国史籍中,记录了超过100颗流星。
中世纪记录:在12世纪后,英仙座流星雨的流量不断减小,到20世纪初一度降至每小时几颗。
20世纪大爆发:1920年,英仙座流星雨突然爆发,流量达到每小时200颗以上,尽管此时其母彗星在远日点附近。
观测数据
19世纪观测:第一位对英仙座流星雨进行计数统计的是Eduard Heis,他在1839年统计每小时英仙座流星数量达160颗。
20世纪观测:1973年,Brian G. Marsden预测Swift-Tuttle彗星将在1981年到达近日点,这一预测吸引了大批观测者,1983年英仙座流星雨达到每小时187颗的峰值。
21世纪观测:21世纪以来,英仙座流星雨的极盛期平均ZHR(每小时天顶流量)能达到100左右,2020年和2024年分别迎来极大,ZHR分别为100和90。
英仙座流星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地球的直接影响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英仙座流星雨的质量一般小于1毫米,进入大气层后大部分会烧掉,因此对地面上的人们不会造成直接危害,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对航天器的威胁:流星体的速度极高,可能对太空中的航天飞行器构成威胁。例如,1993年英仙座流星暴导致欧洲航天局的Olympus卫星一度失控。
对地球大气的影响:流星体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提供额外的水汽凝结中心,可能导致云层和雨量增大。
对人类的潜在威胁
对人类的直接威胁:虽然人体被陨星直接击中的事件尚未见报道,但1969年澳大利亚曾发生过陨星击穿屋顶的事件。
对通信的影响:大批流星体闯入地球大气层造成的电离效应可能使远距离电讯发生异常。
科学研究价值
近地空间环境监测:流星暴雨的观测研究有助于监测近地空间环境,预防航天灾害性事件。
电离层通信安全:流星体燃烧形成的长条电离子柱可以反射无线电信号,用于高频或甚高频通讯,这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
太阳系天体研究:通过研究流星体,可以了解太阳系天体的相互关系和起源、演化。
文化和社会影响
文化和历史意义:英仙座流星雨在历史上被多个文明记录,成为文化和信仰的一部分。
公众教育和科学普及:流星雨的观测活动促进了公众对天文学的兴趣,有助于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