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自2015年开始建设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该区域发现了超过6000座古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成都平原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为研究古代四川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发现背景
发现时间和地点:2015年,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在建设过程中,考古工作者在10.34平方公里的园区内发现了古代墓葬遗迹。
发掘过程:从2015年3月至今,考古队在园区内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揭露了6000余座古代墓葬,年代跨度从战国到明清。
墓葬类型
主要类型:墓葬类型主要包括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
特殊墓葬: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崖墓,这对研究当时的丧葬行为和仪式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文物
珍贵文物:出土文物包括战国末期的“郫”戈、西汉时期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的画像石棺、晋代的印度-太平洋珠等。
艺术品:五根松M94崖墓出土的鎏金环首铜刀、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精美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文物价值
历史价值:这些文物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的空白,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了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
艺术价值:出土的精美文物展示了古代成都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画卷,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学术意义
考古学文化序列:此次考古发现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了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
社会变迁研究:为探索成都平原崖墓演变、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重要课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与历史信息。
社会影响
文化认同:这些发现增强了人们对成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旅游价值:未来这些墓葬和文物可能会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项目发现的6000余座古代墓葬和大量出土文物,堪称埋藏于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成都平原丰富的历史文化,还为研究古代四川的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通过这些考古成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成都古墓群的历史背景深厚,涵盖了从战国至明清的多个历史时期,其考古价值极为重要,为研究古代四川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历史背景
发现过程:2015年,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在建设初期进行例行勘探时,意外发现了古代墓葬遗迹。经过五年的考古发掘,共发现了超过6000座古墓,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
墓葬类型与分布:这些古墓包括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多种类型,分布在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内,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墓葬群。
历史时期:墓葬的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清,几乎涵盖了四川地区历史上的所有重要时期。
考古价值
文物出土:此次考古发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陶、瓷、铜、铁、玻璃、石质等不同材质的遗物,其中包括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新莽时期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东汉时期画像石棺、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珍贵文物。
历史价值:这些文物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古代四川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例如,“郫”戈是成都郫县设置郡县后最早的实物见证,而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则反映了汉代与西域的文化交流。
学术意义:此次考古发现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空白,完善了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构建起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丰富了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增添了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
成都古墓群出土的文物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填补历史空白与完善文化序列
新石器末期居址遗存:在新川创新科技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新石器末期的居址遗存,这填补了成都平原东南缘新石器文化分布的空白。
战国至明代的墓葬序列:出土的6000余座古墓,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代,类型包括崖墓、岩坑墓、砖室墓等,为研究成都平原战国秦汉考古学文化序列、蜀汉两晋南朝的“六朝墓葬”考古学文化序列、四川地区唐宋墓葬类型以及明代早期品官墓资料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丰富历史信息与揭示社会生活
“郫”戈的发现:战国末期“郫”戈的出土,是成都郫县(今郫都区)2000多年前设置郡县的最早实物资料,证明了成都平原进入秦代国家统治的历史。
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西汉时期带外文字母的“龙纹铅饼”可能是汉武帝时期发行的货币“白金三品”,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
汉末三国崖墓的发现:保存完整的汉末三国崖墓,如五根松M94号墓,出土了鎏金环首铜刀、说唱俑、仙山座、佛像摇钱树、彩绘持盾俑、彩绘陶楼等精美文物,为研究汉末三国时期的社会生活、丧葬习俗、文化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
学术研究的推动:这些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学术界对成都平原历史的认识,还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如古蜀文化、汉晋广都城聚落、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古代四川社会变迁等。
文化交流的桥梁:出土的文物,如晋代印度-太平洋珠等,证明了古代四川尽管群山环绕,却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保持联系,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成都古墓群的保护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保护现状
1. 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
成都近年来在多个区域发现了大量的古墓群,如新川创新科技园发现的6000余座古墓,时间跨度从战国到明清。
这些古墓群的发现为研究成都乃至四川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例如,出土的战国末期“郫”戈、西汉时期的“龙纹铅饼”等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2. 文物保护单位的建设与管理: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机构在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考古发掘、文物修复和博物馆建设等。
例如,明蜀王陵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面临的挑战
1. 保护资金不足:
文物保护资金缺口大,导致许多文物处于闲置状态,无法得到有效的展示和保护。例如,成都70%的文物因缺乏资金而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保护资金的不足也影响了文物保护工程的实施和文物的日常维护。
2. 保护规划滞后:
许多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尚未完善,导致保护工作难以系统推进。例如,明蜀王陵的保护规划因景区整体规划未出台而搁浅。
3. 安全与维护问题:
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存在安全隐患,如建筑物老化、环境恶劣等。例如,成都一处文物保护单位因杂草丛生、建筑物状态堪忧而引发关注。
文物的日常维护和安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4. 人才短缺:
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导致文物保护工作难以高效开展。例如,明蜀王陵博物馆在专业技术人员配置上存在不足。
5.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物保护: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墓群面临被破坏的风险。例如,地铁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古墓群需要紧急搬迁和保护。
结论
成都古墓群的保护工作在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资金不足、规划滞后、安全维护和人才短缺等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增加资金投入,提升文物保护的专业水平,确保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