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诗 最佳诗词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小编

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节日,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吟咏赋诗。以下是一些关于端午节的经典古诗词及其赏析。

《端午日赐衣》

杜甫在诗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这首诗描绘了唐代宫廷在端午节赐衣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皇恩的感激之情。此诗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的端午习俗,也展示了杜甫对皇恩的感恩之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皇权的忠诚和敬仰。

《竞渡诗》

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的壮观场面:“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龙舟赛的激烈和热闹,展示了古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端午》

李隆基的《端午》诗云:“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国泰民安和百姓安康的祝愿。

此诗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还反映了唐玄宗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体现了古代帝王的仁德和治国理念。

端午古诗 最佳诗词 最有名的端午节古诗

《乙卯重五诗》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描写了南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诗中描绘了诗人端午节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民间的端午习俗和风俗。

此诗通过描写具体的端午习俗,展示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文化,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民俗的热爱。

《浣溪沙·端午》

苏轼的《浣溪沙·端午》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诗中表现了诗人对端午节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此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端午节的美好景象,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离骚》

屈原的《离骚》是端午节最脍炙人口的古诗之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楚国命运的忧虑和对自身遭遇的悲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不仅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体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文学才华,成为后世纪念屈原的重要文化符号。

《端午日赐衣》

杜甫的《端午日赐衣》通过描写端午节赐衣的情景,表达了对皇恩的感激之情:“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此诗不仅反映了唐代宫廷的端午习俗,也展示了杜甫对皇恩的感恩之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皇权的忠诚和敬仰。

《竞渡诗》

卢肇的《竞渡诗》描绘了端午时节龙舟赛的壮观场面:“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龙舟赛的激烈和热闹,展示了古代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和文化内涵,反映了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和对生活的热爱。

《端午》

李隆基的《端午》诗云:“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诗中描绘了端午节时节的景象,表达了对国泰民安和百姓安康的祝愿。此诗不仅描绘了端午节的景象,还反映了唐玄宗对国家和百姓的关怀,体现了古代帝王的仁德和治国理念。

《乙卯重五诗》

陆游的《乙卯重五诗》描写了南宋时期端午节的习俗:“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诗中描绘了诗人端午节的生活场景,体现了民间的端午习俗和风俗。

此诗通过描写具体的端午习俗,展示了南宋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民间文化,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对民俗的热爱。

端午节的古诗词不仅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活的观察和热爱,也展示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通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端午节的起源和传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纪念屈原:这是最为广泛流传的说法。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因政治失意,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为了纪念他,人们在端午节这天划龙舟、吃粽子,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

2. 纪念伍子胥:在江浙一带,端午节被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忠臣,因被吴王夫差误解而遭杀害,其尸体被投入江中。民间传说他在五月初五投江,后人便在这一天划龙舟以纪念他。

3. 纪念曹娥:在浙江东部,端午节与孝女曹娥的传说相关。曹娥为寻找溺水的父亲,于五月初五投江,最终与父亲一同浮出水面。后人为了纪念她的孝行,也在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

4. 源于百越族的图腾祭祀:有学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百越地区对龙图腾的崇拜,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习俗源于这一祭祀活动。

5. 其他传说:还有一些说法认为端午节与纪念介子推、女诗人秋瑾等人物有关,甚至与古代的恶月恶日、蓄兰沐浴等习俗相关。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包括:

1. 扒龙舟: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源于古代龙图腾祭祀,象征祈福、辟邪。

2. 挂艾草与菖蒲:家家户户插艾草和菖蒲于门眉,悬于堂中,认为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

3. 洗草药水:端午日遍地皆药,人们采草药煮水沐浴,以治皮肤病、去邪气。

4. 祭祖:祭祀祖先,传承孝道,祈求祖先庇护和保佑。

5. 佩香囊:佩戴装有中草药的香囊,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效。

6. 赛龙舟:纪念屈原,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后演变成龙舟竞渡。

7. 吃粽子:用糯米包裹各种馅料,蒸煮而成,象征团圆和驱邪。

8. 系五彩绳:用五色丝线系于臂上或门上,具有驱邪迎吉的作用。

9. 喝雄黄酒:用雄黄泡制的酒,涂抹在小孩身上,驱邪避灾。

10. 放纸鸢:在南方城市,儿童放风筝,称为“放殃”,寓意驱邪。

在端午节古诗中,艾叶和菖蒲是常见的意象,象征着驱邪避疫和招福纳祥。以下是关于艾叶和菖蒲象征意义的详细解释:

艾叶的象征意义

驱邪避疫:艾叶被认为具有驱邪的作用,古人相信在端午节挂艾叶可以驱除疾病和不祥之气。

招百福:艾叶还象征着招来百福,插在门口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

菖蒲的象征意义

驱邪避疫:菖蒲因其叶片形状似剑,被称为“蒲剑”,象征着斩除邪恶和不祥。

招福纳祥:菖蒲也被认为可以带来好运和健康,是端午节期间重要的装饰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