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 此节气之由来

小编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交节。它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露水增多且带有寒意。以下将详细介绍寒露节气的含义、由来、气候特点及其文化习俗。

天气转凉的象征

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太阳的直射点已经离开赤道,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由大变小,气温明显下降,露水增多且带有寒意。

寒露节气的名称来源于露水的寒冷程度,象征着天气的进一步转凉和寒冷。这一节气不仅反映了气温的变化,也预示着冬季的临近。

昼夜温差大

寒露时节,昼夜温差较大,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温差的加大是寒露节气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使得寒露成为秋季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点,人们需要注意保暖和健康。

古代天文观测

寒露节气的确定与古代的天文观测密切相关。每年公历10月7日至9日,当太阳到达黄经195°时,即为寒露节气。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自然界的物候变化来确定节气,寒露节气的设立反映了古人对季节变化规律的深刻理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记载

元代文人吴澄在其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寒露的解释为:“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这说明了寒露时节露水的寒冷程度。

古代文献的记载为寒露节气的由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记录。

气温下降

寒露时节,北半球的气温继续下降,露水更多,且带有寒意。华南地区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长江沿岸地区最低气温可降至10℃以下。气温的显著下降是寒露节气的一个主要特点,这使得北方地区逐渐进入冬季,南方地区也开始感受到初冬的寒意。

昼夜温差大

寒露节气后,昼夜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北方广大地区已从深秋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昼夜温差的加大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需根据天气变化调整农事活动。

赏菊

寒露时节正值菊花盛开,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古人们会举办赏菊会,人们或独自漫步于花海之中,或邀上三五好友共同品菊论道。赏菊不仅是审美活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

寒露前后,天气凉爽,秋高气爽,非常适合登高望远。此时很多地方会组织登高活动,人们也会在这个时节去爬山,欣赏秋天的美景。登高活动不仅有助于锻炼身体,还能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寓意着“步步高升”。

吃芝麻

民间有“寒露吃芝麻”的习俗。芝麻具有健脾胃、和五脏、抗衰老等功效,在干燥的秋季,适量食用芝麻可以缓解皮肤干燥、头发枯黄等问题。吃芝麻的习俗反映了人们对秋季养生的重视,通过食疗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寒露节气作为秋季向冬季过渡的重要节点,标志着天气的进一步转凉和寒冷。它的设立和名称源于古代天文观测和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寒露时节,昼夜温差大,气温显著下降,露水增多且带有寒意。这一节气的到来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对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寒露节气的文化习俗丰富多彩,包括赏菊、登高和吃芝麻等,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露水的主要成分是水,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间或清晨遇冷凝结而成。露水的成分主要包括:

1. 水:露水主要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类似于比较纯净的蒸馏水,不含有矿物质和有机质。

2. 微量元素:露水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如钙、镁、铁、锌等,这些元素对人体的健康非常有益。

露水对植物生长具有多方面的影响,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以下是对这些影响的详细分析:

正效应

1. 重要的水资源:

露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七个节气  此节气之由来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露水是植物生存和生长的重要水源。由于露水的发生频率和持续时间都超过降水,许多学者认为露水是这些区域植物生存的主要或唯一的液态水资源,帮助维持植物的生长、有机物合成与代谢。

2. 植物水分调节:

露水作为植物水分调节的重要来源,参与了植物对水的吸收、运输和蒸发散过程。它帮助植物在水分胁迫条件下更好地适应和生存。

3. 改善土壤水分平衡:

露水通过直接输入土壤水分和减少土壤蒸发散,改善了土壤的水分平衡,促进了植物的生长。

4. 调节生长环境:

露水能够调节森林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水分等因子,从而影响植物的生理生态过程。

5. 有利于农作物管理:

露水的特点(如量小、持续时间长)使其在农作物管理中具有优势,如叶面施肥、农药喷洒等。

负效应

1. 导致植物发病:

露水的持续存在为某些真菌和细菌病原体提供了生长条件,增加了植物发病的概率。例如,莴苣霜霉病菌和松疱锈菌在有露水条件下更容易感染植物。

2. 降低植物产量和质量:

过多的露水会影响植物的气孔开闭,干扰光合作用,降低CO2同化率和生物合成。露水还可能阻断花粉传播路径,影响植物的繁殖。

3. 影响植物生理过程:

露水过多可能导致植物呼吸作用增强,消耗更多的糖和营养物质,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反映了太阳周年运动对地球气候和物候的影响。除了常见的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这些节气外,还有一些节气是中气,它们分别是:

雨水: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

春分:每年公历3月20—22日交节

谷雨:每年公历4月19—21日交节

小满: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

夏至:每年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大暑:每年公历7月22—24日交节

处暑: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

秋分:每年公历9月22—24日交节

霜降:每年公历10月23—24日交节

小雪:每年公历11月22—23日交节

冬至: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大寒:每年公历1月20—21日交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