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9周年 生平简历

小编

华罗庚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平充满了奋斗和成就。以下是关于华罗庚诞辰109周年的生平简历。

家庭背景

华罗庚1910年出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一个贫苦家庭,父亲以开杂货铺为生。

他幼时展现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但因家庭经济困难,初中毕业后被迫辍学。

自学成才

华罗庚在家自学,用5年时间完成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他在金坛中学担任庶务员期间,开始在上海《科学》等杂志上发表论文。

清华大学时期

1931年,华罗庚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赏识,进入清华大学数学系担任助理研究员。

他自学了英、法、德、日文,并在国际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被破格提升为助教和讲师。

剑桥大学时期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著名数学家哈代,期间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

回国与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华罗庚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并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优越条件,回国投身抗战和教学工作。

美国时期

1946年,华罗庚应邀赴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他决定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携全家返回祖国。

数学研究

华罗庚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等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

他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并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

教育与科普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和中国科技大学担任重要职务,积极推动数学教育和人才培养。

他编写了多部数学教材和科普读物,推动了中国数学的普及和应用。

社会活动

数学家华罗庚诞辰109周年 生平简历

华罗庚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帮助提高工业生产效率。

他被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多次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逝世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74岁。

遗产

华罗庚的逝世被认为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数学界的一大损失,他的学术成就和高尚品格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学子。

为纪念华罗庚,一颗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华罗庚星”。

华罗庚的一生是奋斗和奉献的典范,他在数学研究、教育和科普方面的卓越贡献,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生平故事和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的学习经历包括:

自学与发表论文:1930年,华罗庚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引起了中国数学界的广泛关注。当时,他仅是一名金坛中学的庶务员,但凭借深厚的数学功底和独特的见解,成功吸引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的注意。

破格录取:1931年,清华大学破格录取华罗庚为数学系助理员,尽管他只有初中学历。在清华期间,他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数学系的所有课程,并自学了英、法、德、日等多种语言,为后续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赴剑桥大学深造:1936年,华罗庚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前往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在剑桥的两年里,他专注于学术研究,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提出了“华氏定理”,在国际数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回国任教:1938年,华罗庚从剑桥大学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大学的教授。在抗战期间,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学术研究,完成了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

华罗庚的数学成就具体贡献包括:

解析数论:华罗庚在解析数论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开创了“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对质数分布问题与哥德巴赫猜想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

矩阵几何学:他在矩阵几何学方面的研究同样具有开创性,为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典型群与多复变函数论:华罗庚在这些领域的研究领先西方数学界10多年,形成了国际上有名的“典型群中国学派”。

“华氏定理”与“华氏不等式”:这些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展示了他在数学领域的深远影响。

推广应用优选法和统筹法:他将数学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国民经济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华罗庚在清华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初等数论”和“广义矩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