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重阳节为什么送枣馍 寓意步步升高早早发财

小编

陕西重阳节送枣馍的习俗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以下将详细探讨这一习俗的历史渊源、寓意以及制作工艺。

传说与故事

崔珏的传说:据传,很久以前,有个叫崔珏的人得到了仙女的赏识,学会了神仙秘法,成为官后财源滚滚。但他发现这个秘法有极大的坏处,决定烧毁秘法。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开始用发酵面和枣子做成“珏馍”,在重阳节这一天赠予亲朋好友,寓意良好的祝愿。

康海的故事:明代咸阳武功县人康海高中状元后,因生病未能及时回家,家人蒸了一锅糕作为干粮送给报喜的报子。后来,这种习俗流传开来,成为重阳节蒸糕的传统。

历史背景

重阳节的起源:重阳节起源于汉长安,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侍女贾佩兰嫁给陕西扶风人段儒,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的重阳节:在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列为“三令节”之一,宫廷和民间一起庆祝,期间举行各种活动,食糕的风俗十分流行。

吉祥寓意

步步高升:枣馍寓意“早早发财、步步高升”,象征着事业、财运、家庭以及生活各方面的稳步发展和提升。

团团圆圆:枣馍的圆润形状象征着家庭和美幸福,寄托着人们对团圆和美满生活的祝愿。

文化象征

火神崇拜:在陕西旬邑等地,重阳节吃枣馍与古人在九月份进行的一项古老仪式有关。九月是秋季的最后一个月,火神即将隐退,人们通过吃枣馍表达对火神的崇拜。

新年祝福:在春节期间蒸枣馍,寓意“蒸蒸日上,红红火火”,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

其他习俗

登高:重阳节登高是陕西的重要习俗,寓意“步步高升”,同时也有驱除邪恶、保障平安的意义。

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习俗,茱萸有辟邪吉祥之意,能驱除居室中的秽气,净化空气。

饮菊花酒:重阳节饮菊花酒是健身的需要,菊花酒有祛风、降火的作用,还可治疗头昏目眩等症状。

礼尚往来

送花糕:陕西各地在重阳节有送花糕的习俗,花糕的“糕”与“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

祭祖:重阳节也是祭祖的日子,人们通过祭祖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之情。

制作步骤

和面发酵:将面粉、酵母、温水混合,揉成光滑的面团,静置发酵至两倍大小。

造型装饰:发酵好的面团分割成不同形状,精心摆放红枣,有的做成花馍,有的做成元宝造型,寓意招财进宝。

二次发酵:摆好造型后,放置一段时间让枣馍进一步膨胀,确保蒸制时松软可口。

蒸制成型:水开后上锅蒸熟,热腾腾的枣馍香气扑鼻,充满浓浓年味。

特色与变化

陕西特色:陕西的枣馍造型精美,做成花朵、动物等吉祥图案,寓意“花开富贵”。

山西特色:山西的枣馍层层叠叠,寓意“节节高升,福运连连”。

河南特色:河南的枣馍讲究简朴,红枣点缀,寓意日子甜蜜红火。

陕西重阳节送枣馍的习俗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通过了解枣馍的历史渊源、寓意以及制作工艺,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

陕西重阳节的枣馍是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食品,其具体做法如下:

陕西重阳节为什么送枣馍 寓意步步升高早早发财

传统枣馍的做法

1. 材料准备:

面粉:500克

酵母:5克

牛奶:260克

红枣:适量

2. 面团制作:

将面粉和酵母混合,加入温牛奶,搅拌成雪花状,揉成较硬的面团。

将面团放在温暖处发酵至两倍大小。

3. 面团处理:

发酵好的面团取出,揉匀后擀成稍微薄一点的面片。

用圆形切模切出八个一样大的圆形面片。

4. 红枣装饰:

将红枣捏成花瓣形状,或者直接使用整个红枣。

在面片上摆放红枣,卷起面片,形成枣馍的形状。

5. 二次发酵:

将做好的枣馍放在温暖处进行二次发酵,约20分钟至面团有弹性。

6. 蒸制:

蒸锅内加水烧开,将枣馍放入蒸锅中,大火蒸20分钟。

关火后焖3-5分钟再揭开锅盖,取出枣馍。

陕北红枣馍馍的做法

1. 材料准备:

天山面粉:500克

红枣:250克

牛奶:250-280克

白糖:10克

椰子油:15克

酵母粉:5克

2. 面团制作:

将面粉、酵母粉、白糖、椰子油和牛奶混合,揉成软硬适中的面团。

盖上保鲜膜醒发。

3. 红枣处理:

红枣温水泡发,去核后沥干备用。

4. 面团擀平:

醒发好的面团移至案板,揉面排气后擀成2毫米厚的面片。

5. 卷红枣:

将红枣均匀铺在面片上,卷起面片,形成红枣卷。

切成适当大小的剂子。

6. 二次发酵:

将枣馍馍放在蒸锅内,二次醒发20-25分钟。

7. 蒸制:

大火蒸15分钟,然后中大火蒸15分钟,关火焖3-5分钟。

除了陕西,中国其他地方的重阳节有许多独特的食俗,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河南:

炸油条、绿豆面、煎饼:河南民间过重阳节时,人们会炸油条、做绿豆面和煎饼,或者磨栗粉和糯米粉拌蜜蒸糕,辅以枣泥(俗称重阳糕),标以彩旗,问候亲友。

吃汤圆:信阳一带的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吃汤圆。

卸石榴:豫北有“九月九,卸石榴”的谚语,有石榴树的人家习惯在此日采摘石榴吃。

2. 福建:

重阳米果:在福建莆仙地区,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

毛豆节:长汀县农家在重阳节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

3. 山东:

辣萝卜汤: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

烙焦饼: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

祭祀范仲淹: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

4. 广东:

放纸鸢: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

赶山猫: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5. 江苏:

插五色旗: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

骆驼蹄: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

重阳糕、九品羹: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和九品羹。

6. 浙江:

秋祭:桐庐县在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互相拜访: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

7. 江西:

晒秋节:婺源县九月九日举办晒秋节,展示秋季丰收的景象。

打糍粑:广丰县九月九日打糍粑,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8. 湖北:

酿酒: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

还愿: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9. 四川:

蒸酒:旧时南溪县读书人于九月九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10. 广西:

放任牛羊自行觅食: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赛神酬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

陕西重阳节的枣馍,又称为“枣糕”,其历史渊源深厚,融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间传说。以下是对这一传统习俗的详细解析:

历史渊源

传统习俗的形成:陕西重阳节吃枣馍的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康熙年间,重阳节就被视为老人节,而枣馍作为节日食品,寓意着对老人的敬意与祝福。这一习俗在陕西各地广泛流传,成为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历史人物的关联:相传,唐代诗人崔珏在年轻时得到仙女的赏识,获得了一本秘法。后来,他意识到这本秘法的危害,决定将其烧毁。为了纪念这一重要时刻,人们开始在重阳节制作枣馍,并将其赠予亲朋好友,寓意着良好的祝愿。

文化内涵

寓意解析:枣馍的寓意丰富,其中“早早发财”和“步步高升”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这些寓意不仅表达了对个人未来的美好祝愿,也体现了人们对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向往。

与火神崇拜的关联:在古代,陕西地区的人们对火神有着深厚的崇拜之情。重阳节正值秋季,人们通过蒸制枣馍来表达对火神的敬意,枣馍的红色象征着火,寓意着温暖和光明。

传承与发展

现代社会的传承: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陕西重阳节吃枣馍的习俗依然在民间广泛流传。许多地方通过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活动,积极推广和传承这一传统美食。

创新与变化:在现代社会,人们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对枣馍的制作方法和口味进行了创新,使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口味需求。这一习俗也被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