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中继卫星的发射是嫦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解决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通信问题。以下是关于嫦娥中继卫星发射的详细信息。
发射时间和日期
嫦娥中继卫星计划于2018年5月中旬由长征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发射背景
由于月球自转和公转周期相同,月球始终有一面背对地球,无法直接通信。为了实现月球背面的软着陆和探测,必须发射中继卫星进行通信中继。
轨道设计
嫦娥中继卫星选择了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轨道,这个轨道位于地球和月球连线延长线上,能够同时“看见”地球和月球背面,确保通信的稳定性和节省燃料。
通信天线
该卫星配备了展开后口径达4.2米的伞状天线,这是人类深空探测史上口径最大的通信天线,能够实现远距离数据通信。
技术挑战
中继卫星的设计和发射过程中面临了多项技术挑战,包括轨道控制、通信链路设计、传输时延等,科研人员通过多次试验和验证,确保了任务的成功。
中继通信
主要任务是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解决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间的通信和数传问题。
科学研究
中继卫星还搭载了两颗小卫星“龙江一号”和“龙江二号”,进行月球轨道环绕编队飞行,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等科学研究。
国际合作
嫦娥任务搭载了多项国际合作科学载荷,包括荷兰的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
科技创新
嫦娥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和运行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
国际影响
该任务促进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研机构参与了嫦娥任务的科学探测和数据共享工作,推动了月球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航天强国建设
嫦娥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展示了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实力和担当。
嫦娥中继卫星的发射不仅解决了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通信问题,还推动了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该任务的成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展示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实力和担当。
嫦娥中继卫星,命名为“鹊桥”,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点:
1. 实现地月中继通信:在地球和月球背面之间搭建通信桥梁,解决月球背面探测器与地球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传输问题。
2. 支持嫦娥任务:为嫦娥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测控支持,确保其能够顺利着陆和开展月面工作。
3. 开展科学探测:携带科学载荷,进行超长波天文观测等研究,探索宇宙的奥秘。
嫦娥中继卫星“鹊桥”是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
嫦娥中继卫星,作为嫦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以下独特之处,使其在众多月球探测器中脱颖而出:
唯一的地月中继通信卫星
功能:嫦娥中继卫星,名为“鹊桥”,是世界上首颗地球轨道外的专用中继通信卫星。它在地月拉格朗日L2点附近运行,为嫦娥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中继通信支持,实现了地球与月球背面的无缝通讯连接。
绕地月L2平动点运行的晕(Halo)轨道
轨道特点:不同于其他月球探测器,嫦娥中继卫星选择了绕地月L2平动点运行的晕轨道。这种轨道能够保证对月球背面的着陆器和巡视器提供连续的中继通信服务,同时减少轨道维持所需的燃料。
搭载多台科学载荷
科学探测:嫦娥中继卫星不仅提供通信支持,还携带了多台科学载荷,如伞状抛物面天线、测控天线和数传天线等,用于开展超长波天文观测等研究。
为国际合作提供平台
国际合作:嫦娥中继卫星为国际合作提供了平台,支持多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如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等,共同开展科学探测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