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它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气候特征明显,昼夜温差较大,天气逐渐转凉。
白露的节气位置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
白露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
白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白露节气的确立可以追溯到古代农耕文明,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来划分节气。
白露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气温变化
白露节气后,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加大,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加速。
白露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白天中午气温虽较高,但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的凉意。
物候现象
白露有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鸿雁和燕子等候鸟开始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白露时节,暑气渐消,秋高气爽,丹桂飘香,是黄金旅游季节。
对农业的影响
白露节气标志着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影响晚稻抽穗扬花,需要预防低温冷害和病虫害。
白露时节,各地农事活动繁忙,东北地区开始收获谷子、高梁和大豆,华北地区进行秋收,西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西南地区收割水稻和玉米,华中地区收割迟、中水稻和夏玉米。
气候特点
白露节气后,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温度下降速度加快。
白露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干燥,空气中的水分被吹干,容易出现秋燥症状,如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裂等。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其气候特征包括昼夜温差较大、天气逐渐转凉、冷空气南下频繁以及空气干燥等。白露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9月7日至9日之间。这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天气逐渐转凉,昼夜温差增大。
白露的气候特征
气温下降: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导致气温下降。
昼夜温差大:白天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
干燥:白露之后,降水量减少,空气变得干燥。
白露的传统习俗
收清露: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认为秋露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饮白露茶: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被认为有独特的保健功效。
吃番薯:白露吃番薯是旧时农家的习俗,认为可以预防胃酸。
啜米酒:在湖南资兴等地,白露时节有酿酒的习俗,称为“白露米酒”。
白露不仅是一个自然节气,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俗活动,是秋季的一个重要标志。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深入,其气候特征主要包括昼夜温差大、气温逐渐下降和露水越发浓重。
白露的气候特征
昼夜温差大:白露时节,夏季风逐渐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导致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白天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可达8℃—16℃。
气温逐渐下降: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加快,气温逐步下降。
露水越发浓重:白露时,白昼阳光尚热,水汽蒸发,太阳一归山,气温便很快下降,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附着在花草树木上,形成露水。
白露的物候现象
鸿雁来:白露时节,鸿雁开始从北方飞向南方,寻找温暖之地过冬。
玄鸟归:燕子等鸟类也开始南迁。
群鸟养羞:百鸟开始贮存食物,以备过冬。
白露不仅是一个气候转折点,也标志着自然界的变化和农作物的成熟。
白露时节,人们会遵循一些传统习俗和注意特定的饮食事项来迎接这个节气。以下是对这些习俗和注意事项的详细介绍:
白露的传统习俗
收清露: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认为秋露有益于健康。
饮白露茶:白露茶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被认为有独特的甘醇香味。
啜米酒:在湖南资兴、江苏和浙江等地,有酿白露米酒的传统,待客接人必喝。
吃番薯:旧时农家在白露节吃番薯,认为可避免饭后发胃酸。
祭禹王:太湖畔的渔民在白露时节祭禹王,感谢他的治水功绩。
吃龙眼:福建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的习俗,认为龙眼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功效。
采集十样白:在浙江温州等地,人们采集带“白”字的草药,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滋补身体。
白露的饮食注意事项
避免生冷食物:白露时节,气候转凉,应避免食用生冷食物,以免伤害脾胃。
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辛辣食物可能增加肠胃负担,影响健康。
不宜过食油腻:油腻食物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注意润肺润燥:由于气候干燥,应多吃润肺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等。
这些习俗和注意事项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