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历史 梨花大鼓代表剧目及起源

小编

梨花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山东和河北地区的曲艺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以下将详细介绍梨花大鼓的起源、发展及其代表剧目。

起源时间和地点

起源时间:梨花大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初在山东省西北部的运河沿岸和河北省南部的农村地区流传。

起源名称:梨花大鼓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因为演唱者使用犁铧片作为伴奏工具。

发展过程

清代乾隆年间:清乾隆年间已有艺人演唱梨花大鼓,但真正的定型和发展应在嘉庆年间。

五大山时期:清嘉庆年间,河北邢台威县的王奎山、临西吕连山、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临城冯云山被誉为“五大山”,他们将梨花大鼓推向了一个高峰。

清末民初:清末民初,梨花大鼓开始进入城市,并在北京、天津等地流行,女主角的出现使得演出形式更加多样化。

短篇剧目

《荐诸葛》:讲述三国时期诸葛亮的故事。

《古城会》:描述三国时期关羽的故事。

《让成都》:关于三国时期刘备的故事。

《宝玉探病》:改编自《红楼梦》中贾宝玉探望林黛玉的情节。

《下西厢》:改编自《西厢记》中张生探望崔莺莺的情节。

《丁香割肉》: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雪梅吊孝》:描述一段悲伤的悼念故事。

《小黑驴》:以一头小黑驴为主角的故事。

《小黑牛》:讲述一头小黑牛的故事。

中篇剧目

《李天保吊孝》:讲述李天保为其母亲吊孝的故事。

《大宋金球》:关于宋朝金球的故事。

《海公案》:海瑞的故事。

《五女兴唐传》:唐朝五位女性英雄的故事。

《响马传》:关于响马的故事。

《丝绒计》:讲述一段复杂的阴谋与爱情故事。

梨花大鼓起源于明代,最初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南部的农村地区流传,最初被称为“犁铧大鼓”,因其伴奏工具为犁铧片而得名。清代乾隆年间已有艺人演唱,嘉庆年间“五大山”将其推向高峰。清末民初,梨花大鼓进入城市,并在北京、天津等地流行。代表剧目包括短篇和中篇故事,内容多涉及历史、民间故事和爱情故事。梨花大鼓不仅是河北南部地区独有的鼓曲形式,也是中国曲坛上一支别具风采的艺术形式。

梨花大鼓的唱腔特点包括:

板式腔体:梨花大鼓的唱腔以板式腔体的“梨花腔”为主,主要包括慢板、二性板、快板、散板等四种板式。

腔多字少:梨花大鼓的唱腔素有“腔多字少七十二哼哼”之称,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以说为主,唱为辅。

伴奏乐器:梨花大鼓的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牙板(也叫梨花片)、矮脚鼓、大三弦。20世纪70年代后,增加了四胡、二胡、扬琴等伴奏乐器,丰富了演奏效果,增强了伴奏表现力。

流派特色:梨花大鼓在冀南的三个主要流派各具特色,其中“老北口”派唱腔粗犷豪放,速度慢,尾音长,板起板落,咬字狠,吐字真,落音重,字密声促,擅用顿音,俗称“老牛大摔缰”;“小北口”派较为巧俏,委婉细腻,擅演“文书”,唱中夹叙;“南口”派婉转悠扬,字少腔繁,节奏舒缓,娓娓道来,且在演唱中加入了一些曲牌体唱腔,分快慢两种,更显得丰富多变。

梨花大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包括:

王小玉(1867—1900年),艺名“白妞”,是早期梨花大鼓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嗓音和精湛的表演技艺闻名。

谢大玉(1890—1978年),女,祖籍山东武城县,是梨花大鼓“四大玉”之首,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

追溯历史 梨花大鼓代表剧目及起源

孙金枝(1928年-1989年),艺名“大金枝”,是建国后最负盛名的梨花大鼓表演艺术家,其代表作品有《包公案》和《五女配》等。

梨花大鼓的传统曲目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短篇曲目:这些曲目通常以三国故事为主题,如《荐诸葛》、《古城会》、《让成都》等,还有一些反映日常生活和情感的段子,如《宝玉探病》、《下西厢》、《丁香割肉》、《雪梅吊孝》、《小黑驴》、《小黑牛》等。

2. 中篇书目:这些书目通常讲述较为复杂的故事情节,如《李天保吊孝》、《大宋金球》、《海公案》、《五女兴唐传》、《响马传》、《丝绒计》等,篇幅较长,情节跌宕起伏,深受听众喜爱。

3. 长篇书目:这些书目是梨花大鼓的代表性作品,通常由多个短篇或中篇组成,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如《包公案》、《薛仁贵征西》、《香罗帕》、《杨家将》、《呼家将》、《林海雪原》、《江姐》、《闪闪的红星》等,内容丰富,情节紧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