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长篇剧目之一,玉蜻蜓的剧情

小编

苏州评弹长篇剧目《玉蜻蜓》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讲述了明代苏州富家公子申贵升与尼姑志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后代徐元宰的身世纠葛和认母归宗的故事。以下是对该剧剧情的详细介绍。

申贵升与志贞的爱情

苏州南濠巨富申贵升(一般说书为金贵升)娶吏部尚书张国勋之女为妻,婚后感情不和。一日,申贵升去虎丘游玩,偶遇法华庵尼姑志贞,二人一见钟情,申贵升遂留住庵中不思归家,最后不幸病死庵中。

这一部分展现了申贵升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和对真爱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矛盾和不和。

徐元宰的身世

志贞因畏人言,在申贵升病死后,将遗腹子申时行(后改名徐元宰)包裹在和玉蜻蜓扇坠中,让庵里干什活的婆婆送回申府。婆婆在路上受惊,将孩子弃于山塘街桐桥头,被豆腐店店主朱小溪收养。

这一部分通过婴儿的转手和收养,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徐元宰的成长与认母

徐元宰在徐上珍的精心培养下,才华横溢,十六年后中乡试第一名。徐上珍将其母智贞所书和玉蜻蜓扇坠交给徐元宰,告知其身世。徐元宰在赴京途中转道法华庵,凭玉蜻蜓扇坠与亲生母亲相认,此即“庵堂认母”。

这一部分通过徐元宰的成长和认母,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

徐元宰的功名与归宿

徐元宰在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殿试中一举夺魁,被嘉靖皇帝钦点状元。徐元宰在取得功名后,面对家庭的争夺和生母的悲剧,最终选择与生母同生死,不肯复姓归宗。

这一部分通过徐元宰的功名和归宿,展现了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压迫和对个人命运的残酷干预,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申贵升与志贞

申贵升是苏州南濠巨富,与吏部尚书张国勋之女结婚后感情不和,偶遇志贞并坠入爱河,最终病死庵中。申贵升与志贞的关系是剧情的核心,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

徐元宰与徐上珍

徐元宰被豆腐店店主朱小溪收养,后卖给苏州离任知府徐上珍,徐上珍视徐元宰为己出,精心培养。徐元宰与徐上珍的关系是剧情发展的重要线索,展现了封建社会中善良与无私的温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徐元宰与亲生母亲志贞

徐元宰在得知自己的身世后,与亲生母亲志贞相认,最终选择与生母同生死,不肯复姓归宗。徐元宰与亲生母亲的关系是剧情的高潮,展现了亲情的伟大和封建社会的残酷,同时也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爱情与道德

《玉蜻蜓》通过申贵升与志贞的爱情,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家庭的内部矛盾。这一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和束缚,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向往。

家庭与亲情

《玉蜻蜓》通过徐元宰的成长与认母,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和束缚。这一主题揭示了家庭在封建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亲情的珍视和追求。

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

苏州评弹长篇剧目之一,玉蜻蜓的剧情

《玉蜻蜓》通过徐元宰被收养和成长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善良和无奈,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这一主题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同时也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挣扎和希望。

精简版《玉蜻蜓》

苏州市评弹团推出了精简版《玉蜻蜓》,将长篇压缩至三场,分别为《子归》篇、《认母》篇、《归宗》篇,每场演出约100分钟。精简版《玉蜻蜓》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和表演技巧,使这部经典之作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承与创新

精简版《玉蜻蜓》通过精选原作中的经典场景和关键节点,形成一个紧凑而完整的故事线,同时在表演上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和调整。这种改编方式不仅保留了原著的精髓和艺术特色,还使作品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体现了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玉蜻蜓》通过申贵升与志贞的爱情故事,以及其后代徐元宰的身世纠葛和认母归宗的故事,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爱情与道德的冲突、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伟大,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现代改编则在保留原著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和表演技巧,使这部经典之作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玉蜻蜓》是苏州评弹的经典长篇剧目,讲述了申贵升与尼姑志贞的私情及其遗腹子徐元宰的认母故事。主要人物包括:

1. 申贵升:苏州南濠巨富,因迷恋尼姑志贞而离家出走,最终病死庵中。

2. 志贞:法华庵尼姑,与申贵升一见钟情,后产下遗腹子申时行。

3. 徐元宰:申贵升与志贞的遗腹子,被徐家收养,改名徐元宰,后中状元并在庵堂认母。

4. 朱小溪:豆腐店店主,收养了被遗弃的徐元宰。

5. 徐上珍:苏州离任知府,收养了朱小溪卖的孩子,取名徐元宰。

苏州评弹《玉蜻蜓》的唱腔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独特的唱腔

苏州评弹的唱腔以细腻、柔美、婉转为主,声音通透、轻盈、洪亮。歌唱时注重音调的变化和运用,既有高昂激情的高音部分,也有委婉柔情的低音部分,使剧情和角色的情感更加生动传神。

2. 丰富的调式变化

评弹音乐使用七声调式,避免了音乐在长时间表演而形成的单调。一些长篇小说改编成的评弹可以连续不重复的唱上几十天甚至更久,这样的持久性和生命力与它的音乐使用七声调式是息息相关的。评弹的音乐中六声调式是常用的,六声调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五声调式宫、商、角、徵、羽的基础上加入调式的偏音清角,另一种则是在五声调式基础上加入调式的偏音变宫。

3. 句末分割

评弹音乐的另一特色在一个乐句的句末会有一个小的间奏,把乐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予以分隔,这种特殊的处理是由于吴语的语调所形成,由此加强了评弹浓浓的江南特色。

4. 精妙的音乐伴奏

苏州评弹的音乐伴奏是由三弦、琵琶、笛子等乐器组成,通过和声、对唱等手法来丰富音乐表达,增强演员的演唱效果,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剧情。

5. 流派特色

苏州评弹有三大流派:陈调、马调和俞调。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经过历代艺人的创造发展,曲调流派纷呈,风格各异。

苏州评弹《玉蜻蜓》不仅是一部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是对《玉蜻蜓》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详细分析:

历史背景

创作时间:《玉蜻蜓》的创作始于清代,最早可追溯至乾隆年间,最初以平湖调的形式传唱。

作者与改编者:该作品的作者已不可考,但可知的是,弹词艺人陈遇乾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对作品进行了重要的增饰和改编。

历史事件与人物:故事虽以虚构为主,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关系,尤其是苏州地区的社会生活。

文化价值

艺术特色:《玉蜻蜓》以其精湛的情节设计、复杂立体的人物塑造、风趣幽默的说表和广为流传的唱篇,成为苏州弹词的经典之作。

社会风俗与:作品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描绘,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权益的认知。

教育意义:《玉蜻蜓》在娱乐性的也承载了教育意义,通过因果说教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传递了传统道德观念。

《玉蜻蜓》作为苏州评弹的瑰宝,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也在历史和文化层面展现了其独特的价值。通过对其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