逮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源于姬姓、源于嬴姓和源于芈姓。每个来源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逮人官职
西周时期,有官员名为迹人,专职掌管王室御设的行猎场所即围场,防止他人偷猎,保护围场内各种动物,探寻记录动物行踪,以供君王。在古代,“人及”字义就是“逮”,因此又称逮人、逯人。
逮姓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迹人官职,这种官职的职责和名称直接影响了后代的姓氏。由于“逮”和“逯”在古代发音相同,后人在姓氏中采用了“逮”这一称谓。
官职传承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设有逮人之官,到南北朝的北周时期,亦设有司迹中士,亦称司逮中士,官秩正二命(从八品),隶属于秋官府管辖。
这种官职的传承和延续说明逮姓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反映了古代官职体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邑名封赏
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一个邑名叫逯(今山西永和),后来有一秦国大夫被封于逯邑,建逯城,其后人就以封邑名为姓氏,称为逯氏。
嬴姓来源的逮姓与地域封赏制度密切相关,这种制度在古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确保了地方官员和贵族的利益。
历史影响
在秦汉之际,“逯”和“逮”二字通义通假,因此逯氏亦称逮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lù(ㄌㄨˋ)。这种通假现象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字词的同音和通假现象的普遍性,也反映了逮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邑名封赏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付逯城(今河南沁阳),楚王族中有被封于付逯城者,其后代中有以邑名为姓氏者,称付逯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逯氏。芈姓来源的逮姓同样与地域封赏制度有关,显示了古代楚国地方行政区划和姓氏形成的复杂性。
历史影响
在秦汉之际,“逯”和“逮”二字通义通假,因此逯氏亦称逮氏,世代相传至今,读音作lù(ㄌㄨˋ)。这种通假现象进一步说明了古代汉语中字词的同音和通假现象的普遍性,也反映了逮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
地理分布
今山西省的清徐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柳州市,山东省的淄博市、潍坊市等地,均有逮氏族人分布。逮姓的地理分布显示了其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反映了古代人口迁移和姓氏扩散的历史趋势。
历史名人
逮并(生卒年待考),亦称逯并。著名汉朝大臣、蒙乡侯。西汉孺子婴居摄三年(公元8年),逮并被封为蒙乡侯。逮姓的历史名人显示了其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反映了逮姓家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
逮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源于姬姓、源于嬴姓和源于芈姓。每个来源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显示了古代官职体系、地域封赏制度和汉字通假现象的复杂性。逮姓的广泛地理分布和历史名人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研究线索。
以下是逮姓的部分历史名人:
1. 逮并:西汉孺子婴居摄三年(公元8年),逮并被封为蒙乡侯。王莽篡汉后建立新朝,大司马孔永辞职,逮并继任为大司马。新朝地皇四年(西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起义军拥立刘氏宗亲刘玄称帝,王莽的新朝政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王莽政权败亡后,更始帝刘玄大肆屠戮新朝官吏,逮并因在新朝中任过重职,全族遂避难逃亡,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姓氏古体字“逯”为姓氏者,称逯氏,其实还是同一姓氏字。也有改用先祖名字称并氏者。
逮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
1. 山西省:清徐县有逮氏族人。
2.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有逮氏族人。
3. 山东省:淄博市和潍坊市等地也有逮氏族人分布。
以下是逮姓的独特的家族文化或传统:
1. 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多元化的起源:逮姓源于姬姓、嬴姓和芈姓,反映了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背景。
历史名人:家族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如西汉时期的蒙乡侯逮并,明朝的文士逯宏等,彰显了家族的文化底蕴。
2. 郡望堂号
广平堂:以望立堂,体现了家族对广平郡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记忆。
孝子堂:纪念明朝孝子逮相,彰显了家族崇尚孝道的美德。
3. 家族文化活动
迎宾酒:逮氏家族迎宾酒不仅是一款酒,更是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增强了家族成员间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4. 地域分布与望族
广泛分布:逮氏家族在山西、山东、广西等地均有分布,形成了多个望族,体现了家族的广泛影响力和深厚的地域文化。
5. 现代发展与文化传承
积极融入现代社会:逮氏族人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同时不忘传承和弘扬家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