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出是哪六出 诸葛亮一二三四五六七

小编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反映了诸葛亮北伐曹魏的决心和策略。以下将详细介绍诸葛亮六次出祁山的具体情况。

第一次北伐

建兴六年春,诸葛亮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攻郿城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但因马谡失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

第一次北伐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但因马谡的失误而失败,显示出诸葛亮在用人上的不足和战术上的谨慎。

第二次北伐

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粮尽不得已又退回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第二次北伐同样因粮尽而退兵,显示出诸葛亮在后勤补给上的困难和对战局的把握不足。

第三次北伐

建兴七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引军来救,诸葛亮自出至建威,郭淮退还,蜀汉遂平二郡。第三次北伐取得了胜利,攻占了两郡,巩固了蜀汉的后方,显示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

第四次北伐

建兴八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诸葛亮驻军于城固、赤坂,大雨下了三十多天,魏军撤退。诸葛亮加强防守,再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因大雨和道路不通而被迫撤退,显示出诸葛亮在应对自然灾害和地形上的局限性。

第五次北伐

建兴九年,诸葛亮率大军再攻曹魏,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诸葛亮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虽然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但通过伏兵斩杀张郃,显示出诸葛亮的战术智慧和战斗能力。

第六次北伐

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失败,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不久与世长辞。

第六次北伐因诸葛亮积劳成疾而失败,显示出诸葛亮在连续作战中的体能和精力消耗问题,也反映出蜀汉在国力上的不足。

七擒孟获

诸葛亮南征南蛮七擒七纵南蛮酋长孟获,平定了蜀国的后方。七擒孟获巩固了蜀汉的后方,显示出诸葛亮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智慧和策略。

八阵困陆逊

诸葛亮布下的八卦奇阵,在刘备兵败东吴后于白帝城托孤时起到抵挡迷困东吴统帅陆逊的重要作用。八阵图显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对阵法的创新,但也反映出蜀汉在军事上的局限性。

九大奇招

诸葛亮一生用计无数,在《三国演义》中几乎用遍“三十六计”和不少《孙子兵法》及《太公六韬》,而且很多计谋为自己独创。诸葛亮的九大奇招展示了他卓越的智慧和谋略,但也显示出他在战术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反映了他在北伐曹魏中的决心和策略。虽然六次北伐最终未能成功,但诸葛亮在其中的表现和智慧仍然值得称道。他的其他重要事迹如七擒孟获、八阵困陆逊和九大奇招,也展示了他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卓越才能。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间分别是: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年)冬。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年)春。

第四次:建兴九年(231年)春。

第五次:建兴十二年(234年)春。

需要注意的是,“六出祁山”的说法实际上源于小说《三国演义》,在史书中,诸葛亮真正出兵祁山的次数是两次,即第一次和第二次。其余的北伐行动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战果,但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真正从祁山出兵。

诸葛亮在六出祁山过程中参与了多场战役,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战役:

街亭之战:在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派马谡守街亭,但因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导致街亭失守,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陈仓之战:第二次北伐时,诸葛亮围攻陈仓,但未能攻克,最终因粮草不足而撤退。

武都、阴平之战:第三次北伐中,诸葛亮成功攻占武都、阴平两郡,击败魏军,巩固了蜀汉在陇右的地位。

祁山之战:在第四次北伐中,蜀军包围祁山,与魏军统帅司马懿对峙,但最终因粮草问题和内部谣言而撤退。

五丈原之战:第五次北伐时,诸葛亮在五丈原与司马懿对峙,进行了长期的对峙,但诸葛亮在此期间病逝。

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对三国时期的政治和军事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蜀汉国力衰弱:蜀汉在夷陵之战后,国力大损,与曹魏、孙权相比,实力悬殊。诸葛亮北伐时,蜀汉的人口、经济和军事资源都远不及魏国。

诸葛亮六出是哪六出 诸葛亮一二三四五六七

2. 人才匮乏:蜀汉缺乏足够的智谋之士和将领。马谡失街亭、李严误军粮等事件,都暴露了蜀汉在用人上的失误。

3. 战略失误: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虽然有高明的战略眼光,但在具体执行上存在失误。例如,过分依赖祁山通道,忽视了其他可能的进攻路线。

4. 后勤补给困难:蜀汉的后勤补给线过长,粮食运输困难,导致前线兵力难以持久作战。

5. 司马懿的防守策略:司马懿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避免与蜀军正面交锋,使诸葛亮无法找到决战的机会。

6. 自然条件恶劣:祁山地区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给蜀军的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7. 内部矛盾:蜀汉朝廷内部存在矛盾,宦官黄皓等专权,影响了诸葛亮的决策和北伐行动。

诸葛亮六出祁山失败的原因既有客观上的困难,如国力衰弱、人才匮乏、后勤补给困难等,也有主观上的失误,如战略失误、内部矛盾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