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了解它在二十四节气中的位置及其前后节气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位置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345°时交节。
历史演变
惊蛰最初名为“启蛰”,出自《夏小正》。西汉时因汉景帝名刘启,为避讳将“启蛰”改为“惊蛰”,并与“雨水”节气调换顺序,直至魏晋时期恢复现今的节气顺序。
名称含义
“惊蛰”意为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立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通常在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
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个节气,通常在公历2月18日至20日之间,表示天气开始渐渐变暖,雨水增多。
气温回升
惊蛰时节,气温回升迅速,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平均气温多能升至10℃以上。
雨水增多
惊蛰前后,雨水明显增多,常有春雷乍响,标志着江南地区进入了雷暴多发期。
昼夜温差大
此时昼夜温差依然较大,天气变化无常,需及时增减衣物。
春耕开始
惊蛰标志着春耕的开始,农民开始忙碌于田间地头的农事活动。
病虫害防治
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农民需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田间管理
惊蛰时节,农民需要进行田间管理,如清沟排水、施肥、除草等,为春播创造良好条件。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它在每年的3月5日至6日之间交节,气温回升迅速,雨水增多,昼夜温差大。惊蛰前后一个节气是雨水,再前面的节气是立春。惊蛰在农耕生产中有着重要意义,标志着春耕的开始和病虫害防治的开始。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节气的变化和自然界的规律。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正式开始,具有独特的气候特点。以下是对惊蛰气候特点的详细介绍:
气温回升
迅速回升:惊蛰时节,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明显回升,平均气温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南方地区气温普遍达到10℃以上,北方地区也告别严寒,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春季。
昼夜温差大:尽管整体气温在上升,但惊蛰时期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仍然比较明显。白天阳光照射下气温较高,而夜晚没有太阳辐射,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
春雷乍动
春雷始鸣:惊蛰时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春雷始鸣。随着气温回升,暖湿气流活跃,与北方冷空气频繁交汇,形成强对流天气,导致雷暴日数增加。
雷声与生物觉醒:春雷产生的次声波能够唤醒冬眠的昆虫,象征着生命的觉醒,预示着农田播种的重要时机。
降水增多
雨水增多:随着气温上升,暖湿气流活跃,冷暖空气交汇,使得降水机会增多。江南地区往往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空气湿度较大,有时还会伴有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春雨贵如油:惊蛰期间的降水对农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民间有“惊蛰雨,麦似泥”的说法,反映了此时雨水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多风
风力较强:惊蛰前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气压梯度力较大,导致风力较强,多刮偏南风。风不仅能带来温暖湿润的空气,也会加速水分蒸发,对土壤墒情和农作物生长有一定影响。
昼夜温差大
温差明显:虽然整体气温在上升,但惊蛰时期白天和夜晚的温差仍然比较明显。白天阳光照射下气温较高,而夜晚没有太阳辐射,热量散失快,气温较低。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气温回升,春雷乍动,万物复苏。以下是惊蛰时节的主要农事活动:
粮油作物管理
1. 小麦、油菜管理:
清理“三沟”,保持排水顺畅,预防渍害和病虫害。
施肥:小麦拔节孕穗期施用氮肥,油菜抽薹时施氮钾肥,促进生长。
病虫害防治:重点防治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蚜虫等。
2. 马铃薯管理:
疏松土壤,中耕除草,促进根系发育。
3. 玉米播种:
农历2月2日后可播种春玉米,播前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经济作物管理
1. 中药材管理:
清理田间沟渠,防止积水导致块茎腐烂。
人工除草,减少病虫害滋生。
追施氮肥,促进生长。
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
2. 食用菌管理:
控制大棚温湿度,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
选择晴天通风,防止高温。
喷施杀菌剂预防病害。
蔬菜管理
1. 中耕培土:
松土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生长,培土增强抗倒伏能力。
2. 施肥浇水:
合理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适量配合化肥。
根据蔬菜品种和生长阶段,每隔7-10天浇水一次。
3. 病虫害防治:
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
清除田间杂草、病叶、残株,减少病虫害滋生。
4. 设施管理:
调节棚内温湿度,晴天通风换气,夜间保温。
检查设施设备,及时修复破损部位。
5. 播种育苗:
适时进行春播蔬菜的播种育苗,选择优质种子。
果树管理
1. 修剪整形:
剪除枯枝、病枝、过密枝,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2. 施肥管理:
施用速效氮肥促进萌芽,结合中耕松土施入有机肥。
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或硼肥,促进花芽分化和开花坐果。
3. 病虫害防治:
清园,清除枯枝、落叶和杂草。
喷洒石硫合剂或广谱杀虫剂、杀菌剂。
树干涂白,防止日灼和病虫害侵袭。
4. 水分管理:
及时浇水,尤其是干旱地区。
注意果园排水,防止积水。
5. 中耕松土:
提高土壤透气性,促进根系生长。
畜牧养殖管理
1. 加强饲养管理:
保证饲料的营养和卫生。
2. 防疫消毒:
加强圈舍的消毒和防疫工作,预防疫病发生。
水利设施维护
1. 检查灌溉设施:
确保灌溉系统正常运行。
2. 排水防涝:
疏通沟渠,防止田间积水。
气象预警
1. 关注天气变化: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防范倒春寒等不利天气影响。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春雷始鸣,万物复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惊蛰传统习俗:
1. 吃梨:
寓意:惊蛰吃梨的习俗流行于北方和部分南方地区,因“梨”与“离”谐音,象征与害虫、疾病、霉运分离。春季干燥,梨有润肺止咳的功效。
故事:相传山西祁县商人会在惊蛰日让家人吃梨,寓意“离家创业,不忘先祖”。
2. 驱虫避害:
撒石灰/熏艾草:惊蛰后昆虫复苏,古人会在墙角、门槛撒石灰或熏艾草驱赶毒虫,保护家宅。
拍打纸人(打小人):流行于广东、香港等地,人们用纸剪成“小人”形状拍打,或用鞋子拍打地面,寓意驱赶霉运、化解是非。
3. 祭白虎:
传说:白虎被视为“是非之神”,惊蛰日会出来伤人。民间用纸绘制白虎,祭拜时用猪血或肥肉抹其嘴,使其无法张口挑拨是非。
仪式:部分地区在庙宇或家中设白虎像,祈求化解口舌之争。
4. 蒙鼓皮:
顺应天时:古人认为雷神在惊蛰敲天鼓唤醒万物,人间也在此日蒙制鼓皮,象征顺应自然节奏。
5. 农事准备:
春耕开始:“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此时农民整地施肥,为播种做准备。
祈求丰收:部分地区祭祀土地神或雷神,祈求风调雨顺。
6. 养生习俗:
饮食清淡:多吃梨、百合、银耳等润燥食物,少食辛辣。
早睡早起:顺应阳气生发,适当运动如散步、踏青。
7. 其他习俗:
炒豆子或麦粒:象征消灭害虫,流行于客家地区。
喝醪酒:西北地区的人们在惊蛰时节会饮用醪酒以驱寒保暖。
吃烙饼:山东等地的人们会在惊蛰这天制作龙鳞图案的烙饼以寓意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