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结束和冬季的开始。了解霜降节气的简介和来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节气的气候特征和传统文化。
定义和日期
定义: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标志着天气显著转冷,昼夜温差增大,开始出现霜冻。
日期:霜降通常在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交节。
气候特点
气温骤降:霜降时节,气温显著下降,尤其是早晚温差大,夜间温度可降至0℃以下,形成霜冻。
昼夜温差大: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之一。
秋燥明显:霜降时节,空气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唇干、咽干等秋燥现象。
物候现象
豺乃祭兽:豺狼开始捕获猎物,准备过冬。
草木黄落:树叶枯黄掉落,大地一片萧索。
蜇虫咸俯:冬眠的动物藏在洞中不动不食,进入冬眠状态。
古代划分方式
上古时代:以斗柄指向划分节气,当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戌位(西北方),为霜降节气。
汉至明末:以平气法(时间平均法)划分节气,每个节气间隔时间约15天,霜降约在冬至后300天。
清初至今:以定气法划分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为霜降节气。
节气名称由来
古籍记载: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也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气候特征:霜降这个名字反映了天气逐渐变冷、初霜出现的气候特征,而不是表示进入这个节气就会“降霜”。
霜降与农业的关系
农事活动:霜降是农民们农事活动的重要节点,霜降之前,农民要抓紧时间收割庄稼,为冬季储备粮食;霜降之后,则进行土地的整理和保护工作,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
气象观测:在现代气象学中,霜降是一个重要的气候学指标,常用来描述气温的下降和初霜的出现。
霜降的庆祝与纪念活动
赏菊: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之际,民间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
吃柿子:在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认为这样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
登高远眺: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畅,又可舒缓心情。
霜降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天气显著转冷,昼夜温差增大,开始出现霜冻。霜降节气的来历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霜降不仅是一个时间标记,更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对农民来说至关重要。霜降时节,各地有丰富的传统习俗,如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等,这些习俗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顺应,也寄托了对健康平安的期盼。
霜降节气的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气温骤降: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节气,此时天气渐冷,尤其是北方地区气温显著下降,部分地区甚至低于0℃。
2. 昼夜温差大:霜降节气是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相对温暖。
3. 秋燥明显:随着气温的降低,空气中的湿度下降,人体容易感到干燥,出现秋燥症状。
4. 降水减少:进入霜降节气后,降水逐渐减少,天气变得干燥。
5. 初霜出现:霜降期间,北方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初霜,标志着天气进一步转冷。
霜降节气的主要习俗包括:
1. 吃柿子:在霜降时节,许多地方的人们有吃红柿子的习俗。当地人认为,吃柿子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能补筋骨。泉州老人常说:“霜降吃丁柿,不会流鼻涕。”
2. 赏菊:霜降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时候,许多地方会举行菊花会,赏菊饮酒,以表达对菊花的喜爱和崇敬。
3. 登高远眺:秋季山林空气新鲜,霜降时节登高远眺,既可舒畅肺功能,又能舒缓心情。
4. 扫墓祭祖:霜降时节有扫墓祭祖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拜先人,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
5. 进补:民间有“补冬不如补霜降”的说法,霜降时节,天气渐冷,人们会通过食补来增强体质,常见的食补食物有羊肉、兔肉等。
6. 送芋鬼:在广东高明地区,霜降前有“送芋鬼”的习俗,人们用瓦片堆砌成塔,点燃后用热瓦片烤芋头,最后将瓦片丢到村外,以辟凶迎祥。
霜降节气适合吃以下食物:
1. 柿子:在霜降时节,柿子成熟,皮薄肉鲜,营养价值高。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补筋骨。
2. 白萝卜:山东地区有霜降吃萝卜的习俗,白萝卜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止咳化痰。
3. 鸭子:闽南台湾地区在霜降这一天会吃鸭子,鸭肉性寒凉,适合体热上火者食用,能滋阴养胃。
4. 牛肉:不少地方都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含量低,适合滋补身体。
5. 山药:山药能补脾养肾,调经脉,适合秋季进补。
6. 梨:梨能生津止渴,润燥化痰,适合秋季干燥的天气。
7. 大枣:大枣能滋阴润肺,有助于保护人体免受寒冷和干燥空气的侵害。
8. 核桃:核桃具有温暖身体、补脑益智的作用,适合霜降时节食用。
9. 莲藕:莲藕能滋阴润肺、清热解毒、开胃健脾,是霜降时节的常见食品之一。
10. 红薯:红薯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能够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适宜在霜降时节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