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清明节跟谁有关?

小编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与多个历史人物和节日习俗有关。以下将详细探讨清明节的起源及其与介子推等历史人物的关系。

古代祭祀传统

起源背景:清明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古人认为春季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适合进行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对自然的感恩。

节气与节日的结合:清明节最初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季的中点,气温升高,万物清洁明净。到了唐宋时期,清明节逐渐从单纯的节气演变为重要的传统节日,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

寒食节的影响

寒食节的起源:寒食节与清明节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传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期间,忠臣介子推割肉救主,重耳成为晋文公后,封赏功臣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迫使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寒食节与清明节逐渐合并,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扫墓等被融入到清明节中,使得清明节成为一个兼具祭祀和踏青双重意义的节日。

介子推的传说

割肉救主:介子推在重耳流亡期间,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汤救主,这一举动体现了他对重耳的忠诚和无私。

隐居与自焚: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带着母亲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请他出山,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和母亲最终被烧死。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深深感动了晋文公。

清明节的命名与习俗

清明节的命名:清明节的名字来源于寒食节,因为两者时间相近,逐渐合并。晋文公在介子推被烧死的柳树下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题有“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因此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

寒食节的习俗:清明节保留了寒食节的习俗,如禁火、扫墓等。每年清明节,人们会禁止生火做饭,只吃冷食,以示对介子推的纪念。

祭祀与纪念

祭祖扫墓: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是祭祖扫墓,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缅怀之情。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祈求祖先的庇佑。

纪念历史人物:清明节不仅纪念介子推,还纪念其他历史人物,如大禹。大禹治水后,用清明来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

踏青与亲近自然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一个重要的踏青节日。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娱乐活动:清明节期间,人们还会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等,以增添生活的乐趣。

清明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传统和节气变化,与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密切相关。介子推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是清明节的重要文化符号,纪念他的习俗被融入到清明节中。清明节不仅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也是一个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先、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包括:

1. 扫墓祭祖:这是清明节最主要的形式,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先的墓地进行打扫,献上鲜花、食物和纸钱等,以此表达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

2. 踏青:清明时节,春意盎然,万物复苏,正是外出踏青的好时节。人们会到郊外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野餐等。

3. 插柳:在清明节,人们还有插柳的习俗。柳树因其生命力强、生长迅速,被认为有辟邪的作用,插柳或戴柳圈可以避邪驱鬼,保佑健康。

4. 放风筝: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风筝在古代被认为能够带走疾病和不幸,因此放风筝也被视为一种祈福的方式。

5. 吃青团: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象征着春天的色彩和生机。

清明节期间,有一些传统的禁忌需要遵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缅怀之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清明节禁忌:

1. 忌穿鲜艳衣物:在扫墓和祭祀期间,应穿着素净、庄重的衣服,避免穿着大红大紫等鲜艳的颜色,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2. 忌在墓地拍照:扫墓时不宜在墓地内或墓碑前拍照,尤其是不要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以免对祖先造成不敬。

3. 忌嬉笑打闹:在墓地或祭祀场所应保持肃穆和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嬉笑打闹,以免打扰到祖先的灵魂。

4. 忌孕妇参与扫墓:通常建议孕妇避免参加扫墓活动,以防受到阴气的影响,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5. 忌在墓地周围吃东西、喝酒:在墓地附近应避免进食和饮酒,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肃穆。

6. 忌动土修缮:清明节期间不宜进行动土、修缮等与土地相关的活动,以免惊扰地下的亡魂,破坏坟墓的风水。

7. 忌晚上上坟:尽量避免在清明节的夜晚前往墓地,认为此时阴气较重,容易招惹不干净的东西。

8. 忌买鞋:在清明节当天不宜购买鞋子,因为“鞋”与“邪”谐音,寓意不吉利,可能会把“邪祟”带回家中。

9. 忌谈论是非:在扫墓和祭祀期间,应避免谈论不吉利的话题,如死亡、疾病等,以免影响心情和运势。

10. 忌不净身洗衣:扫墓后应尽快清洗身体和衣物,以去除身上的“不净”,保持清洁和庄重。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在这一天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词,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的赞美。以下是一些著名的清明节诗词:

1. 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2. 白居易《清明夜》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3. 高翥《清明日对酒》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4. 黄庭坚《清明》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5. 程颢《郊行即事》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6. 王禹偁《清明》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7. 晏殊《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

日长飞絮轻,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8. 孟浩然《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9. 杜甫《清明二首》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清明节的起源是什么?清明节跟谁有关?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

风水春来洞庭阔,白蘋愁杀白头翁。

10. 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11. 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12. 韦庄《清明日曲江怀友》

君与田苏即旧游,我于交分亦绸缪。

二年隔绝黄泉下,尽日悲凉曲水头。

鸥鸟似能齐物理,杏花疑欲伴人愁。

寡妻稚子应寒食,遥望江陵一泪流。

13. 刘长卿《清明后登城眺望》

风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旧日,万井出新烟。

草色无空地,江流合远天。

长安在何处,遥指夕阳边。

14. 罗隐《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15. 张继《闾门即事》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16. 韩翃《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7. 杨万里《寒食上冢》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18. 范成大《清明日狸渡道中》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立当道,纸鸢鸣半空。

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

19. 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20.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21. 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柳如眉,云似发,鲛绡雾縠笼香雪。

梦魂惊,钟漏歇,窗外晓莺残月。

几多情,无处说,落花飞絮清明节。

少年郎,容易别,一去音书断绝。

22. 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