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盲艺人的说法,鼓词的演唱方式

小编

温州鼓词是一种源自浙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以下将详细介绍温州鼓词的历史、演唱方式、表演特点及其传承与发展。

起源与命名

起源:温州鼓词起源于明代,由横阳(今平阳)的里巷歌谣与词曲合并而成。相传,鼓词艺人的“祖师爷”是唐明皇的叔叔,因因病瞽目,教盲人唱鼓词以自误,从而在民间流传开来。

命名:由于鼓词艺人多为盲人,因此又称为“瞽词”或“盲词”。

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温州鼓词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得到了显著发展,特别是在陈昌牌的改进和推广下,牛筋琴成为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极大地丰富了鼓词的表现力。

传承:温州鼓词在平阳传承近400年,有着庞大的群众基础。现代鼓词艺人如郑德平继续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使鼓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主要表演形式

平词:演唱历史传书、言情小说、武侠小说的鼓词。曲调文雅,抒情达意,常用于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

大词:又称经词,主要在庙宇中演唱,形式类似祭祀仪式。曲调高亢、粗犷,可以连唱几昼夜,主要词目有《陈十四娘娘》。

表演道具

鼓与锣:大词表演时,艺人会用一鼓一拍,擂大鼓,敲大锣,以增强节奏感和气氛。

牛筋琴:由清代平阳艺人陈昌牌发明,是温州鼓词独有的乐器。其音色浑厚、柔美,能奏出婉转多变的音乐,极大增强了鼓词的表现力。

表演技巧

口技与手势:鼓词艺人通过嘴上快慢得当、轻重有序的“口劲”,配合手势和动作,营造出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和纷繁复杂的氛围。

一人多角:艺人往往一人扮演多个不同的人物,通过不同的声音和表演技巧,使角色栩栩如生。

艺术风格

地方色彩:温州鼓词用温州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抒情叙事:鼓词长于抒情,善于叙事,通俗易懂,内含丰富,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

伴奏乐器

牛筋琴:是温州鼓词中最具代表性的乐器,采用纯手工制作,音色浑厚、柔美,具有传音远的特色。

扁鼓与梆子:表演时,艺人会用扁鼓和抱月(梆)敲击,增加表演气氛。

传承方式

师徒传承:传统的鼓词艺人通过师徒关系,将技艺传授给后人。现代鼓词艺人如郑德平,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继承了前辈的技艺。

创新与发展:现代鼓词艺人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使鼓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例如,郑德平会根据时事编写鼓词,融入新的短语和俏皮话,吸引更多听众。

现代传播

数字化传播:随着新技术的革新,温州鼓词与现代媒介技术相结合,依靠全新的音像技术,实现数字化传播,音像鼓词开始流行。

公益活动:现代鼓词艺人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培养新一代的鼓词艺人,确保鼓词的传承和发展。

温州鼓词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曲艺形式,凭借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演唱方式和艺术风格,在中国曲艺界占有重要地位。现代鼓词艺人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使鼓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继续传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温州鼓词,又称“唱词”、“瞽词”或“盲词”,是浙江省温州地区及瑞安一带流行的曲艺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文化背景。

历史渊源

起源时间:关于温州鼓词的起源时间,学界主要有南宋、明代、明末清初三种说法。一说认为其起源于南宋,与陆游的诗句“夕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相呼应,描绘了当时鼓词演出的场景。

发展历程:温州鼓词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至清末民初迎来第一次革新,伴奏形式的创新使其艺术表现力得到提升。20世纪初,温州鼓词形成了南、北两派,南派风格委婉细腻,北派风格挺拔刚健。新中国成立后,温州鼓词又吸收了京剧、越剧等戏曲音乐,产生了阮世池、丁凌生、陈志雄三大流派。

文化背景

地方特色:温州鼓词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温州传统文化审美特征和区域特色。

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伴奏乐器独具特色,其中牛筋琴是温州鼓词独有的乐器,由陈昌牌于清光绪中叶发明。牛筋琴的音色浑厚、柔美,具有传音远的特色,能奏出小曲小调,增强了温州鼓词的表现力。

经典曲目:温州鼓词的经典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这些曲目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

温州鼓词盲艺人的说法,鼓词的演唱方式

温州鼓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温州地区乃至浙江省重要的曲艺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深厚,反映了温州地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貌。

温州鼓词是浙江省瑞安市的曲艺,俗称“唱词”,因过去的艺人多为盲人,故又称为“瞽词”或“盲词”。它用温州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清代中期已见流传。温州鼓词的主要流派和特色如下:

主要流派

1. 阮派:由阮世池创立,善于吸收民间俗语和其他艺术门类之长,咬字准,吐字清,道白通俗,唱词婉约,以刻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和农妇村姑见长,艺术风格纤细华美。

2. 丁派:由丁凌生创立,表演庄重,唱腔平缓,道白自然,用鼓准确,善于演唱英雄人物,艺术风格庄重浑厚。

3. 陈派:由陈志雄创立,嗓音高亢清亮,音色甜美醇厚,唱腔刚柔相济,音乐可塑性强,能适应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说唱,艺术风格清丽壮美。

特色

1. 唱腔和曲调:温州鼓词唱腔押韵,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曲句俚质,通俗易懂,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

2. 伴奏乐器:温州鼓词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其中,牛筋琴是温州鼓词独有的乐器,由陈昌牌发明,音色浑厚、柔美,具有传音远的特色。

3. 表演形式:温州鼓词以一人演唱为主,称为单档。演唱时,艺人端坐椅上,左手执拍,右手持鼓签,敲奏琴、鼓、梆、锣,同时兼扮各种角色,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

温州鼓词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方式和挑战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对温州鼓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和挑战的详细分析:

传承方式

创新演绎:现代温州鼓词艺人,如90后传承人陈枫,通过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创新改编经典曲目,以吸引年轻听众。她加快节奏,加入现代音乐的节奏感,使鼓词更符合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

教育推广:通过在学校开设鼓词课程,利用教育体系培养新一代的鼓词表演者和听众。例如,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授鼓词,未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向儿童传播温州文化。

电子媒介:温州鼓词利用电子媒介技术,如广播、音像和电视,进行传播。这些媒介形态使得鼓词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吸引更广泛的听众。

挑战

观众断代:由于温州鼓词的传承人和观众都年龄较大,面临着传承人断代和观众断代的困境。年轻人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减弱,导致鼓词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语言障碍:温州鼓词主要使用温州方言进行演唱,这限制了其受众范围,特别是对于非温州地区的听众。温州方言的衰败使得听懂鼓词变得越来越难。

经费与支持有限:虽然地方对鼓词的保护和传承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和支持,但资源仍相对有限,且社会力量参与不足,民众意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