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立秋时节有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包括吃西瓜、秋会、立鳅等。以下是详细的介绍。
习俗背景
啃秋习俗:无锡有“立秋啃秋”的习俗,即在立秋这一天吃西瓜,称为“啃秋”或“咬秋”,寓意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历史渊源:这一习俗从北方传来,古代江南地区称之为“食瓜水”,人们相信立秋时吃西瓜,一个秋天都不会受凉感冒、伤寒惊风。
现代活动
趣味活动:在一些社区和养老服务站,会举办“啃秋”趣味活动,如“清凉一夏蒙眼吃西瓜大赛”,增加趣味性,同时弘扬传统文化。
健康考虑: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吃西瓜仍需适量,避免过量食用对肠胃造成不适。
秋会
祈求丰收:在无锡农村,立秋这一天会举行秋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农民会在稻田里插上红、绿、黄三种三角形小旗,代表张巡、周处、刘猛将等三位庙里的老爷,以驱除病虫害,保丰收。
传统文化:秋会不仅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更是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体现,展示了无锡地区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
立鳅
民间传说:立秋这天,无锡有“立鳅”的习俗,即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老无锡人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秋天的天气。
文化传承:这一习俗反映了无锡人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体现了他们对农业生产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戴楸叶
在无锡东南部靠近苏州的农村,立秋这天有戴楸叶的习俗。楸叶谐音“秋”,古人通过在身上佩戴楸叶,希望早早结束盛夏的暑热,迎接秋天的到来。
其他活动
贴秋膘:立秋后,人们胃口逐渐转好,有“贴秋膘”的风俗,即在立秋这天吃一些好的,增加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
爬山活动:无锡人还会在立秋这天进行爬山活动,如登上无锡的著名山峰,如灵山和太湖大观园等地,欣赏秋景,锻炼身体。
无锡立秋时节有丰富的习俗和活动,包括吃西瓜、秋会、立鳅、戴楸叶等。这些活动不仅体现了无锡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也展示了人们对丰收的期盼和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这些活动,无锡人民在立秋时节不仅享受美食,还传承了丰富的文化传统。
无锡立秋的气候特点如下:
1. 气温逐渐降低:立秋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从炎热转为凉爽。立秋之后仍有一段时间的“伏天”,可能会出现“秋老虎”的现象,即天气依然炎热。
2. 凉风至:立秋之后,风变得凉爽,不同于夏季的热风。人们会感觉到早晚的凉意,尤其是在夜间,气温会有所下降。
3. 白露生:早晨的露水开始出现,昼夜温差加大,早晨的空气中会带有露水的清新。
4. 寒蝉鸣:秋季的寒蝉开始鸣叫,象征着天气的转凉。
5. 多雨:立秋时节,无锡的天气仍然较为湿润,可能会有较多的降雨,尤其是在“秋后一伏”期间,天气变化无常。
无锡立秋的传统美食有以下几种:
1. 西瓜:在立秋这一天,无锡人有“啃秋”的习俗,即吃西瓜,寓意用西瓜“啃”去余夏的暑气,迎接凉爽的秋季。
2. 鸡头米:立秋前后,鸡头米(芡实)陆续上市,是江南人喜爱的秋季补品,具有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作用。
3. 鸭肉:秋风起,吃鸭忙,鸭肉滋五脏之阴,养胃生津,解秋燥,是立秋后进补的佳品。
4. 芋头:立秋后芋头大量上市,芋头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量高,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健脾胃。
5. 南瓜:南瓜被认为是“抢秋膘”的首选食物,具有润燥的功效,是立秋时节的美味佳肴。
6. 大闸蟹:虽然大闸蟹的盛产期在中秋之后,但立秋时节已经开始有蟹上市,是无锡人秋季的美味。
7. 桂花糕:秋天是桂花糕最畅销的季节,桂花糕中的桂花香味浓郁,质地柔软绵密,是无锡人喜爱的甜点。
8. 桂花糖藕:将糯米塞入藕中,加入红糖和冰糖煮熟,切片装盘并撒上桂花,香甜可口,是无锡人秋季的传统甜品。
立秋后,无锡的天气逐渐转凉,气候也变得干燥。为了保持身体健康,您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顺应秋季的收敛之气,早睡可以养阴敛阳,早起则有助于肺气的舒展。
适当添衣:虽然立秋后天气转凉,但“秋老虎”依然存在,早晚温差较大,应根据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避免着凉。
运动养生
选择适宜的运动:立秋后适合进行一些轻松平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散步等,以增强体质,但不宜过度运动,以免耗损阳气。
饮食养生
滋阴润肺:立秋后气候干燥,应多吃润肺生津的食物,如梨、百合、莲子、芝麻等,同时减少辛辣、燥热食物的摄入。
适量进补:秋季是进补的好时机,但应避免盲目“贴秋膘”,特别是对于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按摩保健
按揉肺经:秋季与肺气相通,可以经常按揉手太阴肺经,以通调疏解肺经,调理气机。
预防疾病
防秋燥:立秋后要特别注意预防秋燥,保持室内空气湿润,多喝水,适当食用一些清润、温润的食物。
增强免疫力:立秋后,人体的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充足的睡眠,预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