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是佛教中出家女众的称呼,指的是那些年满二十岁并受持具足戒的女性。她们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和社会中,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可能受到限制。以下是对比丘尼的详细探索。
基本定义
比丘尼是梵文Bhikkhuni的音译,意为“乞士女”或“除馑女”,指的是已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她们在佛教出家五众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比丘(男性出家人)并列。
年龄和戒律要求
比丘尼必须年满二十岁才能出家,并接受具足戒,这些戒律通常包括三百多条戒律,比比丘的戒律更为严格。严格的戒律要求比丘尼在修行和生活上保持高度的自律和清净。
起源
比丘尼的出家传统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她因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
历史发展
比丘尼的戒律在佛教不同部派中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比丘尼在佛教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教育和弘法方面。
戒律种类
比丘尼需要遵守的戒律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不妄语等,总数通常为三四八戒。这些戒律旨在帮助比丘尼修习清净心,远离烦恼,达到解脱的境界。
修行方式
比丘尼的修行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念经、打坐冥想、闭关修行等。她们通常在尼姑庵或寺院中生活,进行严格的修行和戒律遵守。
社会和文化影响
在现代佛教中,比丘尼不仅在修行上有所成就,还在社会和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量慈善活动。
教育和弘法
比丘尼在现代佛教教育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比丘尼担任佛学院教师,培养新一代的佛教尼众。她们的教育和弘法活动为佛教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丘尼是佛教中重要的出家女众,她们在佛教历史上有着悠久的起源和严格的传统。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和社会中,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可能受到限制,但现代比丘尼在修行、教育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比丘尼的严格戒律和持续的修行,使她们在佛教社群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比丘尼的出家仪式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 前期准备:比丘尼需要先找到一位合适的剃度师,并得到父母或监护人的同意。还需进行身体检查,确保没有严重的疾病或身体缺陷,并且没有债务纠纷。
2. 剃度仪式:在寺院中,比丘尼会进行剃度仪式,包括礼佛、拜师、念诵戒文等。剃度师会为比丘尼剃发,并为其穿上僧衣,象征着出家的开始。
3. 受戒:比丘尼在剃度后,需要受沙弥尼戒,成为沙弥尼。之后,年满二十岁且符合条件的沙弥尼可以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尼。
4. 修行生活:成为比丘尼后,她们会遵循佛教戒律,进行日常的修行和生活,包括禅修、学习佛法等。
比丘尼的经典主要包括:
1. 《大爱道比丘尼经》:这部经典叙述了比丘尼祖师大爱道出家的因缘,记载了佛陀允许女性出家的条件,即必须遵守八敬法。
2. 《比丘尼传》:由南朝梁代宝唱撰写的《比丘尼传》,记录了晋、宋、齐、梁四朝著名的比丘尼六十五人的传记,反映了当时比丘尼的生活和修行情况。
3. 《大涅槃经》:在这部经典中,佛陀提到比丘尼弟子的重要性,认为她们是教法的栋梁之一,能够解释、宣说、描述、揭露、分析、阐释所学佛法,并能依理驳斥外道。
4. 《婆蹉衢多大经》:此经典中,佛陀确认比丘尼也能证得阿罗汉果,强调了比丘尼在修行上的成就。
5. 《施分别经》:在这部经典中,佛陀讨论了可以供养僧团的七种礼物,其中特别提到比丘尼也是受供养的对象之一。
历史上著名的比丘尼有很多,以下为你介绍一些:
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佛教历史上第一位比丘尼,佛陀的姨母,带领500位释迦族女子出家。
净检法师:中国第一位比丘尼,东晋升平元年(357年)受具足戒。
道容:晋代比丘尼,戒行精峻。
令宗:晋代比丘尼,学行精恳。
慧果:南朝梁代比丘尼,戒行清白。
妙相:晋穆帝时比丘尼,善于说法度人。
昙彻:齐武帝时比丘尼,才堪机务,尤能讲说。
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
证严:台湾比丘尼,创办慈济功德会。
恒清:台湾比丘尼,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台大哲学系教授。
仁义师太:现代比丘尼,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军医,圆寂后肉身不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