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工程师真的不简单,除了要懂得写代码,还要有八样东西做本钱。第一一样是“逻辑清晰”,做工程的时候,没有一条明路根本走不了。好像写程序都要按步骤来,搞错了一个符号整个系统就崩溃。记得之前做智能家居系统时,同事曾经把感应器数据和控制指令搞反了,搞得灯光闪烁像鬼打壁,最后靠流程图逐行排查才搞定。第二样是“数据敏感”,现代工程师和数字是孪生兄弟。做机械设计要识读材料强度曲线,做软件要看用户行为数据,连做维修都要记住零配件生命周期。第三样“空间想像”,尤其是做硬件工程的,脑袋要能够把3D模型转化成实物。之前做过一个微型侦测仪,在手机大小的空间装入去16个感应器,光是布线就改了23稿设计。
第四样“应变力强”,工程师和学者最大分别是要处理意外。记得有次客户突然改需求,原定用Python写的后台要转做Go语言,最后通宵结束转换工具。第五样“专业深耕”,做嵌入式系统的要懂ARM架构,搞AI的要通过TensorFlow认证,连做结构工程都要考到PMP资格。第六样“沟通无碍”,搞技术的人最忌讳“说给人听不懂”。之前教非技术部门用Power BI看数据,将SQL语句转化成“过滤条件”和“可视化面板”等日常用语,成功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第七样“学习习惯”,微软每年淘汰10%过时技术,做工程的人要懂得用ChatGPT学新框架,靠Coursera补知识盲点。第八样“责任心重”,搞核能设计的要考虑千年后废料处理,写医疗软件的要通过FDA认证,连做玩具工程都要符合EN71安全标准。
再说逻辑清晰,除了写程序要操作,连写技术文档也要按ISO标准。之前有个同事写操作手册,跳过三步骤,结果客户按错按钮搞坏设备。数据敏感方面,做车载系统的要懂得分析每公里耗电量,做智慧城市的要处理每秒数万个IoT节点。空间想像最考验硬件工程师,有次做可穿戴装置,要把心率、血氧、运动三个模组塞进手环,最后用3D打印出专用支架才解决。
应变力强的例子多到数不完,有一次客户突然要将产品寿命从5年提升到8年,工程团队通过金属热处理技术改良,最后反而带来成本下降。专业深耕方面,做半导体的要懂晶圆制程,做网络工程的要通过CCIE认证,连做建筑BIM都要考Revit专业证书。沟通技巧最关键,有次和法务部门讨论知识产权,将“API接口”转化做“技术门槛”,成功帮公司多申请3个专利。
学习习惯方面,现代工程师要懂得用ChatGPT写代码草稿,用GitHub Copilot加速开发。责任心重的例子,有次发现客户用户数据加密算法有漏洞,虽然修复会延迟交付,但坚持全部系统重写。工程师的八字真是样样重要,缺了逻辑就做不到系统集成,少了数据就分析不清用户行为,没有空间想像力搞不好微型设计,应变力弱就追不上技术变革,专业不够深就做不过AI自动化,沟通不好搞不好跨领域合作,学习停滞就会被淘汰,责任心不足搞出人命伤亡事故。所以想成为顶尖工程师,这八个特质必须样样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