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公忌,又称“杨公十三忌”,是中国民间传统历法中的一种忌日说法。相传此忌日与宋代风水师杨筠松有关。
传说杨筠松在五代十国时期,为百姓堪舆风水、消灾解难,深受民众敬重。后来他触怒了朝廷权贵,被朝廷追杀。在逃亡过程中,他于每年特定的十三天里都无法顺利躲避灾祸,最终不幸遇难。于是,后人便将这十三天定为“杨公忌日”,认为在这几天办事容易遭遇不顺、遭受损失,所以人们通常会避免在这几天开展重要的活动,如结婚、开业、动土、出行等。
从历法角度来看,杨公忌日的推算方法有其特定规律,它是以农历为基础,从正月十三开始,每隔二十八天为一个忌日,依次为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十二月十九。
遇上闰月的情况
当农历出现闰月时,杨公忌日的计算依然按照原本的规律进行,不过需要在闰月也对应安排忌日。也就是说,闰月也会有相应的杨公忌日,其日期的确定还是遵循每隔二十八天的规则。
例如,如果某一年有闰五月,那么就会在闰五月同样按照顺序安排一个忌日。假设正常年份五月是五月初五为忌日,那么闰五月也会在对应的第几天设置为忌日(具体需按二十八天的间隔准确推算)。这样能保证整个农历年中杨公忌日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人们依然依据这个完整的忌日序列来安排重要事务,避开所谓的不吉利日子。不过需要强调的是,杨公忌日更多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和观念,并没有科学依据证实其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