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月20日或21日。大寒三候是指大寒节气期间的三个主要气候特征。关于大寒和小寒哪个更冷,存在不同的观点,但总体来看,小寒在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更低。
一候鸡乳
大寒时节,母鸡开始感知到春天的阳气,开始孵小鸡。这表明大寒时节,虽然气温寒冷,但自然界的生物已经开始为春天的到来做准备。
二候征鸟厉疾
鹰隼等猛禽在大寒时节捕食能力极强,盘旋于空中寻找食物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这种现象反映了鸟类在极端寒冷天气下的生存策略,通过捕食来增强自身的热量储备。
三候水泽腹坚
水域中的冰在大寒时节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这印证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说法。这表明大寒时节的低温已经达到了极点,水体中的冰层厚度和坚固程度都达到了最高点。
气象数据比较
根据1991年至2020年的气象数据,小寒节气是全国平均气温最低的节气,平均气温为-5.1度,而大寒节气的平均气温为-4.5度。在大部分情况下,小寒的气温比大寒更低,但并非绝对。
地理差异
在北方地区,小寒通常比大寒更冷;而在南方地区,大寒则比小寒更冷。这说明大寒和小寒的寒冷程度在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
气象环流
小寒时节,冷空气频繁南下,土壤深层的热量散失到最低点,导致气温达到最低。而大寒时节,虽然气温也很低,但由于冷空气已经南下,土壤深层的热量已经散失,因此气温相对较高。
大寒三候分别是鸡乳、征鸟厉疾和水泽腹坚,分别代表母鸡孵蛋、猛禽捕食和水域结冰。虽然大寒在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比小寒低,但在某些年份和地区,小寒可能更冷。总体来看,小寒在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更低,但南北差异显著。
大寒三候分别是:一候鸡乳,即母鸡开始孵化小鸡;二候征鸟厉疾,指鹰隼等猛禽在空中盘旋捕食,以补充能量抵御严寒;三候水泽腹坚,意味着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冰层厚实。
大寒节气的习俗包括:
1. 大寒迎年:大寒至农历新年期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如食糯米、纵饮酒、做牙祭、扫尘、糊窗、制作腊味、忙结婚、赶集购物、洗浴、贴年红等。
2. 蒸煮糯米饭:在广东等地区,大寒时节有吃糯米饭的习俗,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御寒滋补功效。
3. 尾牙祭:大寒至立春期间,商家会进行尾牙祭,祭祀土地公,祈求来年生意兴隆。
4. 买“岁”:旧时大寒时节,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寓意“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将芝麻秸洒在行走的路上,供孩童踩碎,寓意“踩岁”,求得好口彩。
5. 对鸡头:大寒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款待伙计,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鸡头朝谁,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
6. 吃消寒糕:在北京,大寒有吃年糕的习俗,寓意“年高”,带着吉祥如意、年年平安、步步高升的好彩头。
7. 喝鸡汤:南京人有大寒喝鸡汤的习俗,认为鸡汤美味滋补,适宜在寒冬时享用。
8. 数九:大寒节气正值“三九”严寒,民间有“数九”的习俗,从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依此类推,直到“九尽桃花开”。
大寒节气适合吃的食物包括:
1. 糯米:糯米味甘性温,具有御寒滋补的功效,适合寒冷季节食用。可以制作八宝饭、糯米饭等传统美食。
2. 羊肉:羊肉性温热,补气滋阴,暖中补虚,开胃健力,是冬季餐桌上的常备菜品。推荐葱爆羊肉等做法。
3. 白萝卜:白萝卜味辛甘,性平,入脾、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清热等功效。生吃或熟吃均可,搭配有香味的蔬菜烹饪效果更佳。
4. 栗子:栗子味道甜美,营养丰富,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壮腰等功效,适合多种烹饪方式。
5. 核桃:核桃在我国有“长寿果”之称,具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等功效。适合肾气不足的人群食用。
6. 鸡肉:鸡肉富含蛋白质,具有提升免疫、补阳气的作用。适合炖汤或制作其他菜肴。
7. 鸽肉:鸽肉高蛋白、低脂肪,味咸性平,有滋阴壮阳、补肝肾等功效,适合冬季食用。
大寒节气还应多吃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油菜、菠菜等,以及温散风寒的食物如生姜、大葱等,以抵御风寒邪气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