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的经典名言名句(长、杂阿含经)

小编

《阿含经》是佛教经典之一,包含《长阿含经》和《杂阿含经》等部分,记录了佛陀及其弟子的教导和对话,涵盖佛教的基本教义、修行实践、戒律、宇宙观、道德规范等内容。以下是一些经典名言及其解读。

深见因缘者,更不外求师

这句话强调通过深入理解因缘关系,可以减少对外在导师的依赖,内心自会觉悟。它提醒修行者要内观自身,通过自身的修行和理解来达到觉悟,而不是完全依赖外界的教导。

二者知渐,耻于已阙,三者知愧,羞为恶行

这句话教导修行者要有逐步进步的意识,对不足之处感到羞愧,避免做恶事。它强调了修行者的进步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的不断提升。

善设方便,除去荫盖,行住坐卧,觉寤语默,摄心不乱

这句话建议修行者在任何时刻都要保持心灵的纯净和专注,无论是在行动还是静止时。它强调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修炼来提升内心的定力。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这句话阐述了因果关系,一切现象都是条件和结果的结合,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它揭示了佛教的无常和无我观念,帮助修行者减少对事物的执着,从而减少痛苦。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因缘关系在世间现象中的作用,一切现象都是因缘和合的结果。它提醒修行者要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无常性和相互依存性,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和挑战。

心没于睡眠,欠呿不欣乐,饱食心愦闹,懈怠不精勤

这句话描述了心念不集中时的状态,提醒修行者要时刻保持警觉和精进。它强调了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专注和精进,避免因懈怠和散漫而导致的内心混乱和痛苦。

四圣谛

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迹圣谛。苦圣谛揭示了生命的痛苦本质;苦集圣谛解释了痛苦的根源;苦灭圣谛描述了解脱的可能性;苦灭道迹圣谛提供了通往解脱的具体路径。

四圣谛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教义,通过理解和实践这些教义,修行者可以逐步摆脱痛苦,达到解脱和觉悟的境界。

《阿含经》中的这些经典名言不仅揭示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修行方法,还提供了具体的修行指南。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这些教义,修行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念,减少执着,最终达到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阿含经》中关于善恶报应的经典名言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1. “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无量寿经》

2.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增一阿含经》

3. “因果不虚,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4. “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5. “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

《阿含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记录了佛陀及其弟子的许多教诲,涵盖了禅定方面的丰富内容。以下是《阿含经》中关于禅定的教导和经典名言:

禅定的教导

1. 修习禅定,令心安定寂静: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详细解说修行的过程,强调通过修习禅定,令心安定寂静,从而获得神通。

阿含经的经典名言名句(长、杂阿含经)

2. 四圣谛与禅定:《杂阿含经》中提到四圣谛,强调通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来达到涅槃。

3. 离欲与禅定: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告诫弟子要远离欲望,通过禅定来达到心的清净无瑕。

经典名言

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出自《杂阿含经》卷十四,强调通过了解法的本质,最终达到涅槃的境界。

2.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出自《杂阿含经》卷十,揭示了佛教的基本特征:无常、无我和涅槃。

3. “不放逸者,能断世间贪爱之本。”:出自《杂阿含经》,教导我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修行,可以断除对世间的贪爱。

4. “若人多嗔恚,今世后世苦。”:出自《杂阿含经》,提醒我们控制和减少愤怒,以减少内心的痛苦。

5. “若人能正心,离贪恚痴,是名真比丘。”:出自《杂阿含经》,强调通过端正心念,远离贪嗔痴,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自在。

6. “若人欲得须陀洹,当护于生,慈心不杀。”:出自《杂阿含经》,教导我们保护生命和保持慈悲心是修行的重要基础。

《阿含经》中关于解脱和涅槃的经典名言包括:

1. “先知法住,后知涅槃。”

这句话强调了在追求涅槃之前,先要了解和安住于佛法的真理。

2. “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

这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指出一切现象都是无常和无我的,只有通过涅槃才能达到真正的寂静和解脱。

3. “佛告诸比丘:我以知见故得诸漏尽,非不知见。”

佛陀通过自己的修行经验告诉比丘们,正是因为他理解了佛法的真谛,才能彻底断除烦恼和束缚。

4. “信能渡诸流,不放逸度海,精进能除苦,智慧得清净。”

这句话强调了信仰、精进和智慧在解脱过程中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这些修行才能达到涅槃的境界。

5. “于色界离贪,受想行识离贪,乃至清凉真实,是则不封滞则解脱。”

这句话讲述了通过远离色界和受想行识的贪欲,达到清凉真实的状态,从而实现解脱。

6. “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

这句话解释了苦的根源在于因缘的集聚,只有断除这些因缘,才能灭除苦,达到涅槃的境界。

7. “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断截一切结、缚、使、烦恼、上烦恼、缠。”

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多闻和智慧,修行者能够斩断一切烦恼和束缚,从而实现解脱。

8. “佛告阿难:盲龟浮木,虽复差违,或复相得。愚痴凡夫,漂流五趣,暂复人身,甚难于彼。”

佛陀通过盲龟浮木的比喻,说明了众生在生死轮回中的艰难,强调了修行正法的重要性。

9. “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

这句话表明,只要众生能够树立正见,即使经历百千生,也不会堕入恶道,最终能够趋向涅槃。

10. “非道求清净,供养祠祀火,不识清净道,犹如生盲者。”

这句话警示众生,如果不通过正确的修行之道,而是依赖外在的祭祀和供奉,是无法达到内心的清净和解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