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小编

泗州戏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安徽省泗洪县,流行于苏北、皖北等地区。它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表演形式、剧目内容和文化影响等方面。

男腔和女腔

男腔:泗州戏的男腔粗犷、爽朗、高亢、嘹亮,能够表现出人物的豪放和激昂情感。

女腔:女腔则婉转悠扬、丰富多彩,结尾处常用高八度假声拉腔,给人以视觉和听觉上的艺术享受。

音调和节奏

音调:泗州戏的唱腔曲调源于当地的民歌小调、劳动号子及农民生活音调,如赶牛耕地、妇女哭腔等。

节奏: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节拍,除了大部分是后半腔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

唱腔的随意性

自由发挥:泗州戏的唱腔随意性很强,演员可以根据自身嗓音条件随意发挥,故名“怡心调”。

花腔调门:同一种调门,演员可以自由发挥,各人唱法互不相同,同一演员唱同一段唱词时都难以规范和定型。

舞蹈和身段

舞蹈:泗州戏在说唱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花灯、小车、旱船、跑驴等舞蹈表演形式,具有明快、活泼、朴实、爽朗、粗犷、豪放、刚劲、泼辣的特点。

身段:表演中有许多独特的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等。

表演风格

质朴爽朗:泗州戏的表演风格质朴爽朗,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演员在表演时必须注意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

绝技表演:有些行当的表演堪称绝技,如《拦马》中头顶水碗急走圆场,点水不泼;《大书观》中用碎步表演打水,演员必须是小脚,脚大了则无法表演。

传统剧目

大戏和小戏:泗州戏有传统大戏80多个,小戏和折戏60多个,代表剧目有《樊梨花点兵》、《休丁香》等。

现代戏:泗州戏的剧目内容多来源于现实,有些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如《打灵璧》、《这里也风流》等。

剧目的现实意义

泗州戏的剧目内容多反映现实生活,贴近群众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戏说戏剧,泗州戏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传承保护

支持:国家和地方高度重视泗州戏的保护和传承,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传统剧目的复排和人才的培养。

高校合作:地方本科高校设立相关专业,培养泗州戏人才,如宿州学院设立表演(泗州戏方向)本科专业。

创新发展

创新传承:泗州戏在保留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如与现代审美观念相结合,创作现代泗州戏。

新媒体应用:利用短视频和自媒体等平台,扩大泗州戏的传播范围,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泗州戏作为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戏曲剧种,其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唱腔的多样性、表演形式的丰富性、剧目内容的现实性和传承发展的创新性。通过不断的创新和发展,泗州戏在保持传统魅力的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泗州戏的起源时间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泗州戏,原名“拉魂腔”,是安徽省淮河两岸地区的地方传统戏剧,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主要流行于安徽淮河两岸,尤其是宿州和蚌埠地区,同时在苏北、鲁南及豫东等地区也有广泛的影响力。

泗州戏的经典曲目包括:

传统大戏:《鲜花记》《空棺记》《大书观》《钓金龟》《破洪州》《罗鞋记》等。

传统小戏:《打面缸》《挡马》《双下山》《喝面叶》《英台劝架》《拾棉花》等。

泗州戏的表演形式:

唱腔:自由多变,男腔粗犷豪放,女腔婉转悠扬,结尾处多翻高八度拉腔。

伴奏:以土琵琶为主,辅以三弦、笙、二胡、高胡、笛子等,另有板鼓、大锣、铙钹、小锣四大件打击乐器。

身段和步法:如四台角、旋风式、剪子股、仙鹤走、百马大战、抽梁换柱、燕子拨泥、怀中抱月、凤凰双展翅等,要求演员手、眼、腰、腿、步等各部位的协调与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