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玲是京梆子戏表演艺术家,她在京梆子的发展和传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关于她的详细介绍。
早年经历
刘玉玲1947年生于北京,11岁时考入北京河北梆子剧团前身新中华梆子剧团学员班,学习京梆子,工青衣闺门旦,启蒙老师为李云卿,后师事京梆子创始人之一李桂云,成为其得意弟子。
13岁时,刘玉玲为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大登殿》,从此成为北京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和领衔主演。
职业生涯
刘玉玲在京梆子剧团主演了数十出传统和现代剧目,代表剧目包括《王宝钏》《王春娥》《窦娥冤》《蝴蝶杯》《状元打更》《一夜皇后》《孙尚香》等。
她的艺术生涯中,1984年是她艺术上的丰收年,她首创举办梆子折子戏专场,一人一晚主演四折不同人物不同风格的折子戏,轰动首都舞台。
刘玉玲还兼演新歌剧和独唱民歌,1977年被借调到中国歌剧舞剧院同郭兰英等一起轮流主演新歌剧《白毛女》,被郭兰英称为舞台上的第三代喜儿。
传统剧目
《王宝钏》:刘玉玲在这部剧中饰演王宝钏,展现了她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功底。
《窦娥冤》:她在该剧中饰演的窦娥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京梆子经典剧目之一。
《蝴蝶杯》:刘玉玲在这部剧中塑造的胡风莲形象生动,深受观众喜爱。
现代剧目
《丰收之后》:她在现代戏《丰收之后》中饰演赵五婶,展现了她在现代戏中的表演能力。
《杜鹃山》:刘玉玲在这部剧中饰演的柯湘形象鲜明,获得了广泛好评。
获奖情况
刘玉玲曾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第2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成为“二度梅”获得者。
她还荣获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其他荣誉
刘玉玲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兼艺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她还是国家级的京梆子非遗传承人,致力于京梆子的传承和发展。
创新发展
刘玉玲在1984年首创举办梆子折子戏专场,推动折子戏成为各地各剧种优秀演员展现才能的重要手段。
她继承并发扬了李桂云的“京梆两下锅”传统,兼演京剧,拓宽了京梆子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承与教学
刘玉玲自70年代开始带学生,正式收徒三人,其中高德敏和白振絮(改名白小玲)连续在河北得奖,李艳茹已成为一名独唱演员。
她不仅在舞台上表演,还致力于戏曲教育和传承,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演员。
刘玉玲是京梆子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她在艺术生涯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京梆子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创新精神、精湛的表演技艺和对后辈的悉心指导,使她在戏曲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梆子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起源于明末清初,由山陕梆子流入徐州地区与当地方言土语结合,吸收当地曲艺、民歌等音调发展而成。以下是关于梆子戏的起源和发展的详细信息:
梆子戏的起源
起源时间:梆子戏的起源时间不是很明确,但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起源地:梆子戏主要流行于华北地区,尤其是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等省份。
起源形式:梆子戏结合了音乐、舞蹈、武打、唱腔、表演等元素,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
梆子戏的发展
发展阶段:梆子戏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在有明一代随着山、陕移民的入住,他们将家乡的民歌小调带入徐州,并与本地歌谣曲调渐渐融合;二是晚明至清初,弋阳腔以其包容性强,迅即由南向北流播,并衍生出许多地方戏曲声腔;三是中晚清之时,梆子戏在多年的演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发展特点:梆子戏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有姓名可考的著名梆子艺人,如蒋花架子、殷凤哲等。尤其是到了晚清,则产生了飞跃。
梆子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和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华戏曲艺术的丰富多样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京梆子与河北梆子虽然都属于梆子腔系,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的区别:
1. 起源与历史背景:
河北梆子,又称京梆子、直隶梆子、卫梆子、秦腔等,是由传入河北的山陕梆子与当地语言、民俗相结合,逐渐衍变而成,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
京梆子是河北梆子的一个流派,主要由来自山陕的艺人形成,最初与直隶老派合作演出,后来发展成为直隶新派。
2. 唱腔与音乐:
河北梆子的唱腔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包括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等,音调高亢激越,擅长表现慷慨悲壮的情绪。
京梆子的唱腔与河北梆子有相似之处,但在具体运用时更夸张、更奔放,形成了粗犷火爆的表演风格。
3. 表演风格:
河北梆子在表演上讲究程式规范,对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的表演是借助程式来完成的,常常运用一些杂技技巧,如“绝活”。
京梆子的表演风格则更加注重唱、念、做、打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在武打场面,动作刚劲有力,气势磅礴。
4. 流行地区:
河北梆子主要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及山东、河南的部分地区,甚至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也有广泛传播。
京梆子则主要在北京、天津一带流行,并且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等地也有影响。
5. 乐器演奏:
河北梆子以板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辅以笛、梆子、笙等乐器。
京剧则主要使用京胡作为伴奏乐器,具有鲜明的京城地域特色。
梆子戏的表演技巧丰富多样,涵盖了唱腔、用气、身段动作、面部表情等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表演技巧:
唱腔技巧
吐字宽落音:以丹田为气息支点,发出浑厚、响亮的长保持音,常用于散唱的大拖腔尾部。
夯音:在瞬间急促收缩小腹,胸廊猛烈支撑,使气息强烈冲击声带,发出坚实、浑厚、短促的强顿音。
硬上功:以丹田为气息支点,猛收缩腹部,支撑胸部,使喉头稳定,提高软颚,发出坚实、挺拔的高音。
用气技巧
丹田用气:在吸气的小腹收缩,胸郭、肺泡扩充,膈肌下沉,用“丹田”力量控制呼吸,使气息充实。
气口:包括换气和偷气两种,换气是指唱腔间歇中的吸气,偷气是指在行腔中的急速吸气。
身段动作
手势:如摇手、搓手、抖手、拍手、抬手、拳头等,通过不同的手势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动作。
步法:如台步、圆场、蹉步等,通过不同的步法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绪。
面部表情
眼神:通过眼珠的转动和光线的投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
口形:根据不同的角色和情绪,调整口形以表现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