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了解芒种后面的节气及其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季节变化和农事活动。
夏至
芒种后面的节气是夏至,通常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至22日之间。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标志着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最长。
夏至的到来不仅表示北半球日照时间最长,也预示着夏季的正式开始。这一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对北方地区的小麦收割和南方的水稻种植。
气候特点
气温显著升高: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大部分地区都能体验到夏季的炎热。
雨量充沛:这一时期降水量增加,空气湿度大,适宜谷物生长。
高温天气频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芒种时节都可能出现高温天气,湿度大且多闷热。
农事活动
南方种稻:在南方,芒种时节正是插秧和种植晚稻的关键时期。
北方收麦:在北方,芒种时节是小麦收获的季节,农民忙于收割小麦。
耕种忙碌: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称之为“忙种”。
三候
螳螂生:芒种时节,螳螂于上一年深秋产卵,到芒种时节破壳生出小螳螂。
鹏始鸣:喜阴的伯劳鸟在芒种时节开始在枝头出现,并感阴而鸣。
反舌无声:一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鸟,因感应到阴气而停止鸣叫。
民俗活动
送花神:在芒种时节,百花开始凋残,民间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
安苗:皖南地区在芒种时节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举办打泥巴仗节,边插秧边打闹。
煮梅:南方地区在芒种时节煮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矿物质,具有保健功能。
芒种是夏季的重要节气,标志着气温显著升高和降水量增加,适宜谷物生长。芒种之后的节气是夏至,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芒种时节农事活动繁忙,南方种稻,北方收麦,且有丰富的民俗活动。了解这些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季节变化,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
芒种时节是夏季农事活动最为繁忙的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农事活动:
1. 抢收夏熟作物:芒种期间,小麦、蚕豆、豌豆等夏熟作物已经成熟,农民们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收割,确保颗粒归仓。
2. 水稻插秧:在南方地区,芒种正是水稻插秧的黄金时节,农民们顶着高温在稻田中忙碌,争分夺秒完成夏播,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3. 播种夏播作物:芒种也是播种夏大豆、花生、春大豆等夏播作物的时节,农民们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播种,以确保作物能够健康成长。
4. 田间管理:包括施肥、除草、灌溉等,以确保作物能够健康成长。
5. 安苗祭祀:在皖南地区,芒种时节有安苗的习俗,农民们用新麦面蒸发包,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芒种的气候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气温显著升高:芒种期间,气温显著升高,高温天气频发。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有可能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部分地区甚至可能出现40℃以上的高温。
2. 雨量充沛:芒种节气期间,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南方地区进入梅雨季节,江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北方地区尚未进入雨季,但沿江地区也开始多雨。
3. 空气湿度大:由于降雨频繁,空气湿度大,天气多闷热。这种高湿度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体感觉不适,需注意防暑降温。
4. 多雷阵雨和对流天气:芒种期间,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降雨范围小,天气变化快。这种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可能会引发局地灾害。
5. 梅雨季节:在芒种节气,江南地区进入梅雨季节,雨日多,雨量大,日照少,有时还伴有低温。这种天气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都有较大影响。
芒种节气的传统习俗包括:
1. 送花神:在芒种日,民间会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并盼望来年再次相会。
2. 安苗:皖南地区有在芒种时节种完水稻后举行安苗祭祀活动的习俗,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
3. 打泥巴仗:贵州东南部的侗族青年男女在芒种前后会举办打泥巴仗节,活动中互扔泥巴,身上泥巴最多的人被视为最受欢迎的人。
4. 煮梅:南方地区在芒种时节有煮青梅的习俗,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
5. 晒虾皮:沿海一带的渔民在芒种季节忙于晒毛虾,因毛虾正值产卵期,体质肥美,营养价值高。
6. 嫁树:在河北盐山等地,芒种时节有嫁树的习俗,果农会将不同的果树进行嫁接,或在果树上划口,以增加果实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