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立冬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冬的特点

小编

农历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了解立冬的含义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气文化和气候特征。

定义

立冬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其时间点为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即太阳位于黄经225°。

“立”表示建立、开始,“冬”表示结束、收藏,意味着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动物藏起来准备冬眠。

气候特点

气温下降:立冬后,气温逐渐下降,北方地区尤为明显。北方的降温人们习以为常,从10月下旬开始陆续供暖。

降水减少:立冬前后,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显著减少,北方大地封冻,农林作物进入越冬期。

气象变化

日照时间缩短:立冬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

南北差异: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南北气候差异大。南方地区在立冬期间仍可能出现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而北方则进入寒冷的冬季。

农历立冬什么意思 二十四节气立冬的特点

三候

水始冰:立冬后,水面开始结冰,但未至于坚。

地始冻:土地开始冻结,但未至于拆。

雉入大水为蜃: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不见了,而海边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

风俗活动

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立冬是“四时八节”之一,人们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的丰收。

食俗:立冬期间,民间有进补以度严冬的食俗。南方地区喜欢吃鸡鸭鱼肉,北方地区则喜欢吃饺子。

养生:立冬后,气温下降,阳气潜藏,阴气盛极。中医建议立冬后应早睡晚起,饮食上多吃滋阴的食物,适当进补。

吃饺子

饺子象征着团圆和温暖,立冬吃饺子是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寓意“交子之时”。

饺子有多种馅料,如胡萝卜、羊肉、洋葱、牛肉等,具有不同的食用功能。

喝羊肉汤

立冬时节,气温骤降,人们开始喝羊肉汤来保暖。羊肉汤滋补身体,增强抵抗力,被认为是御寒的最佳选择。

酿黄酒

立冬时节,北方地区有酿黄酒的习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适合酿酒发酵,称为“冬酿”。

农历立冬标志着冬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下降,降水减少。立冬不仅是自然界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有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和养生建议。了解立冬的含义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节气文化和气候特征。

立冬通常在每年的阳历11月7日或8日,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

立冬节气常见的习俗包括:

1. 祭祀:古代社会视立冬为重要节日,进行祭祖、饮宴、卜岁等活动,以时令佳品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

2. 补冬:立冬后,人们开始进补,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北方地区流行在立冬这天杀鸡宰羊或以其他营养品进补,南方则有吃鸡鸭鱼肉、糯米等食物的习俗。

3. 吃饺子:北方地区有立冬吃饺子的习俗,因饺子外形似耳朵,寓意冬天耳朵不受冻,且饺子谐音“交子”,象征秋冬季节之交。

4. 酿黄酒:绍兴等地的传统是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有利于酒的发酵和风味形成,称为“冬酿”。

5. 其他食俗:如南京地区有吃生葱的习俗,以抵抗冬季湿寒;福建漳州等地有舂“交冬糍”的习俗,用糯米制成糍粑庆祝好收成。

立冬节气养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饮食调养:立冬后应遵循“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适量多食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等,同时酌情进补温热护阳之品,如牛肉、羊肉等,以抵御寒冷。饮食宜清淡,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如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如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萝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苹果、桂圆等。

2. 起居调养:立冬后应顺应自然规律,早睡晚起,每天保证7~8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养精蓄锐。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头部、手部、脚部的保暖。

3. 运动养生:立冬后运动应选择适宜的天气和时间,避免在寒冷的早晨进行剧烈运动。可以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散步等轻缓的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防止汗多泄气、耗损心阳。

4. 情志调养:冬季应保持精神安静,避免情绪紧张、易怒、抑郁等。可以通过冥想、书写或与朋友交流等方式,释放内心的情绪,保持心态平和。

5. 穴位养生:可以按摩肾俞穴,早晚各一次,每次10分钟左右,以固肾养肾,温补肾阳。

6. 其他养生方法:如用热水泡脚,每天饭后1小时或晚上入睡前1小时,用40℃左右温热水泡脚,同时配合按摩涌泉穴,促进血液循环,温阳补肾。